TED的一个演讲如何做的更好,主要讲只有在学习区与执行区练习,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总有人感叹读了那么多书,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面对这样的现实,其实应该想想,问题出在何处,其实错不在读书上,而在如何应用所读书中的知识。TED中演讲者强调只有在学习区与执行区不断切换,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读书这种活动处在学习区,而应用书中的知识则处于执行区。
心理学上,将人的学习分成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只有在学习区进行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区是连结舒适区和恐慌区的桥梁,对于学习区的内容,我们可以部分用舒适区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同时通过扩展学习区,也可以减小恐慌区。
学习区里是一些似懂非懂的知识,当在这个区练习时,可以增强学习技能。执行区是个人要踏实践行的过程,知易行难。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做到行,那么就是不知,只有真正地做到知道与行动统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才可以有效地去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地认知自己。
学习区与执行区的统一才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常常将学习当作单纯的输入,一味地给大脑里填东西,但没有真正地消化,所以大脑里面会有各种不清楚的概念,而越学会越糊涂。只有在践行一个概念的时候,才会理清不同概念之间存在原联系,从而提高认知。
执行区带来的是即时反馈。通过反馈可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这就像是在学校学习要大量做练习题,做习题是为了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只有掌握了单个知识点,才会有效地联结不同的知识点。
学习常常与人性相违背,而只有战胜了大脑的惰性,才可以不断地精进,而不是在舒适区待着。通过执行,给自己一个反馈结果,通过结果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再反思改进学习。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到大脑的惰性,同时更重要的了解大脑的认知规律,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此时大脑不再刻意地去记忆知识点,而是在提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联想到不同的知识点。
如果将不同的知识点比作神经元的突触,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是神经传递的过程。一个神经元只有不断地使用,激发其活力,才会变得更强大。学习的过程是增加神经元的数量,而执行过程是增强神经元的联系。
大脑或人体是大量的神经元在传递信息,也是不同神经之间的协调合作,才造就了一个个体的生命。人的组成不仅需要肉体的支撑,还需要精神的构造。生命在于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同时也需要精神的运动,只有好好地适应这个过程,才可以不断地丰富自身,从而造就一个更强大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