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之二百二十五

《菜根谭》第二百二十五章原文、注释及解读如下:

一、原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二、注释

  1. 别念窃生

      • 别念:杂念、非分之想。

      • 窃生:暗中滋生。

      • 句意:人生过于闲散,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

  2. 真性不见

      • 真性:纯真的本性、本心。

      • 不见:丧失、被掩盖。

      • 句意:过于忙碌奔波,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

  3. 抱身心之忧

      • 抱:持守、保持。

      • 身心之忧:对身心健康的忧虑,或对修身养性的关注。

      • 句意:君子不可不关注身心的修养与健康。

  4. 耽风月之趣

      • 耽:沉溺、享受。

      • 风月:清风明月,代指自然美景或闲适之趣。

      • 句意:也不可完全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中。

三、解读

  1. 闲与忙的辩证关系

      • 闲的弊端:过度闲散易滋生杂念,如贪欲、懒惰、无聊等,反致精神空虚。例如,无所事事时,人易陷入空想或消极情绪。

      • 忙的弊端:过度忙碌则使人丧失本真,如机械应付、急功近利,甚至迷失自我。例如,为名利奔波,忽略内心需求。

      • 平衡之道:人生需在闲与忙之间找到平衡,既避免过度闲散导致的堕落,也防止过度忙碌导致的迷失。

  2. 士君子的修养

      • 抱身心之忧:君子需关注身心健康,通过修身养性(如读书、静思、适度劳作)保持精神充实。例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忙碌中保持精神愉悦。

      • 耽风月之趣:君子也需享受生活之趣,如欣赏自然、与友人交游,以放松身心。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闲适中体悟人生真意。

  3. 中庸之道的体现

      • 不偏不倚:本章思想与儒家“中庸”哲学一致,强调避免极端。闲与忙、忧与趣需平衡,既非完全禁欲,也非纵欲无度。

      • 自然与人为的统一:通过主动调整生活节奏(如“忙中偷闲”),使身心处于和谐状态,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

四、思想溯源

  1. 儒家影响

      • 孔子:主张“张弛有度”,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学习与社交的平衡。

      • 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与“抱身心之忧”呼应,强调通过减少欲望保持本心。

  2. 道家智慧

      •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与“闲生别念,忙隐真性”的辩证关系一致。

      •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主张超越世俗束缚,与“耽风月之趣”的闲适心境相通。

  3. 禅宗思想

      • 平常心是道:禅宗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与“士君子不可不耽风月之趣”一致,主张在平凡中见非凡。

五、现实启示

  1. 工作与生活平衡

      • 避免过度工作导致身心疲惫,也需防止过度闲散丧失目标感。例如,通过规划时间(如“番茄工作法”)实现高效与休息的平衡。

  2. 修身养性实践

      • 静心: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减少杂念,如“静中观心,真妄毕现”(《菜根谭》第十章)。

      • 养性: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园艺),在闲适中滋养心灵。

  3. 人际关系处理

      • 与人交往时保持适度距离,既不过分疏离(闲散),也不过分依赖(忙碌),体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