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雨淋在身上,我们常说“落汤鸡”而不是“落汤鸭”呢?

我们常把全身湿透的狼狈样子形容为“落汤鸡”,就像一只掉到水里或者被雨淋过的鸡,全身湿漉漉的羽毛都贴在身体上。

但奇怪的是,鸭子在雨中从来不担心什么,走路照样慢悠悠的:再大的雨淋过,身上也不湿。

而且鸭子还可以下水游泳,甚至潜水,上岸后,身子抖一抖,全身羽毛还是那么干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管是鸡还是鸭,它们的羽毛本身并不防水。鸭子的妙处在于其尾端有一个尾脂腺,它能分泌出油脂。

鸭子经常回头梳理羽毛,其实是分成两个步骤的:第一步用又扁又大的嘴到尾部沾上这种油脂,第二步把油脂涂抹在羽毛上,这样处理过的羽毛就有防水作用了。

而鸡没有这种腺体,也就无法使鸡毛具有防水功能,它一旦落水或者被雨淋,就难免成为“落汤鸡”了。

“落汤鸡”这一俗语,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在古籍《石头点》中,已有相关记载,描绘了人物因雨水浇淋而狼狈不堪的情景,可见其历史之久远与深入人心。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落汤鸡”与一位名叫罗堂吉的财主相关联的趣闻。

故事中,罗堂吉在一次下乡收租途中,不幸落入暴涨的河水中,全身湿透,归家时的狼狈模样被妻子戏称为“落汤鸡”。

这一诙谐的称呼不仅迅速在邻里间传开,也让“落汤鸡”这一形象比喻更加深入人心,流传至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作为家禽的代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之一。

因此,当需要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某人被雨水淋湿的样子时,“鸡”这一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相比之下,虽然鸭子也是常见的家禽,但它在文化认知中的地位却与鸡有所不同。

鸭子通常被赋予了更多自由、灵活、不畏水性的特质,这与“落汤”所表达的狼狈、无助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并未将“鸭子”与“落汤”这一负面形象相联系。

“落汤鸡”之所以成为广为人知的词汇,还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想象一下,一只原本羽毛光鲜亮丽的鸡,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变得浑身湿透、羽毛紧贴身体,那副狼狈不堪的模样,不禁让人忍俊不禁。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落汤鸡”一词在表达上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

而“落汤鸭”则缺乏这样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鸭子本身就有较强的水性,即使被雨水淋湿,其形象也并不会显得过于狼狈。

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落汤鸭”难以达到“落汤鸡”那样的效果,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广为人知的词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课“伞从天而降” 隔壁家的怪老头 绵阳市石塘小学 四四班 孙晨富鑫 隔壁家的怪老头趣事特别多,讲个三天三...
    我爱无花果阅读 1,139评论 1 1
  • 第一课“伞从天而降” 《隔壁家的怪老头》 绵阳市石塘小学 四四班 孙晨富鑫 隔壁家的怪老头趣事特别多,讲个三...
    我爱无花果阅读 538评论 0 0
  • 炎炎夏日,要被淋一场雨,是什么感觉? 骑车去接娃,今天老师倒还蛮按时下课的。一路上两个人聊的还不错。结果,天空中飘...
    伯乐丫阅读 248评论 3 2
  • 原来母鸡落水,真得很难自救啊! 下午和我妈去菜园里拔草,在我们出园门的时候,在空地上吃东西的鸡鸭们有点惊慌,纷纷四...
    小周倩笑阅读 123评论 0 4
  • 作者雷电 一幌四十年过去了,如今老了,花纹爬上了额头,鬓角已染霜,年过花甲。回首望,红尘已离我远去,我...
    雷电_798a阅读 1,271评论 1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