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对我管教极严,使我养成了一种沉静的性格,爱好狭窄得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那时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在乡镇念小学,物质生活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裕,书店里的书也少得可怜。最吸引我的,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连环画。父亲给我的早餐钱,大多用来买连环画了。
后来我考取了县城的一所中学,再后来,又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大学,不能与父亲经常聚在一起了,买书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零花钱多半是在逛书店的时候花掉的。那时书店里书的种类仍然不多,能买到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作品集,可以高兴老半天。记得有一次在大学校园里,一个书贩摆地摊,里边有一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厚厚的,精装四大本,标价不到80元,我马上掏钱买了下来,回到宿舍把它放在床头,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吧,大街上的民营书店突然多了起来,像雨后春笋一般,书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而我已经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了,经济条件还算不错,求知欲望也很强烈,于是,逛书店由习惯变成了癖好,只要是想看的书,不管文、史、哲,也不管古今中外,一股脑儿买下来再说。起初,书是杂乱地堆放在床上的,一张大床,我睡一半,书睡一半,后来便泛滥成灾了,桌子上、凳子上、书架上,到处都是,一时书满为患。好不容易成家立室,为人夫、为人父,终于也赶了一趟时髦,在银行按竭买了一套三居室,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然而,书还是太多,几面墙壁的书架都装满了,地板上也是一摞一摞的,仿佛随时等着整编入伍的散兵游勇,委屈得很,我看着也心疼,却又无计可施。有一次,送水的师傅看见我书房里的书,大为惊讶,问道:“老板,你卖书的啊?这么多!”我只能笑而不语。
逛书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还是有些门道可说的。刚开始买书的时候,我只看作者和书名,其他的都不考虑,结果吃了不少亏。比如书有正版、盗版之分,正版书印刷、装订质量好,字迹清晰,盗版书则反之;古籍书有版本和校对的讲究,如果不是老牌、专业的出版社出的,错别字就会多得让人翻白眼;外国作品要看翻译的人是谁,老一辈翻译家是非常敬业的,殚精竭虑,字斟句酌,惟恐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现在有些译者,只能称之为“翻译匠”,更有甚者,抄袭剽窃,欺世盗名,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凡此种种,都是我从长期逛书店的经历中得出的体会,当然,冤枉钱花了不少,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兴盛,实体书店大受冲击。在我生活的这座小城,民营书店几乎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有不少店面号称“书店”,进去一看,卖的全是文具和体育用品,扫兴得很。网络购书确实很便利,品种繁多,价格便宜,货到付款,这是任何一家实体书店都无法抗衡的优势。惟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先把书捧在手上惬意地翻阅一遍,再决定掏不掏钱。我现在所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从网络书店买的,只是有时候为了重温一下逛书店的感觉,才去实体书店看看,仅此而已。
新生事物之所以大受欢迎,一定有其受欢迎的理由。我对实体书店的式微,乃至电子书的方兴未艾,并没有什么特别失落的感觉。毕竟,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书籍,无论书籍以什么形式来呈现,思想和知识永远会在这个世界上流传下去。思想和知识的传播,乃是人类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