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先哲格言启示录:人心之冰炭难除
◆ ◆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上下五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代中华思想,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产生了诸多伟大的先哲,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内圣外王、理学、心学等百家思想。
这些中华思想流派,以及它们的圣贤代表人物,在漫长的时空中,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华历史,引领着无数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书写并制板于清道光五年的“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目前存放于福建龙岩学院闽台研究院艺术馆展出。
全套共计十块字板,分别记述了从先秦战国至明代各个时期重要先哲人物的思想语录,殊为珍贵。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套思想语录字板,每一块都独立成篇,阐述了古代先哲在某一方面的认知心得。为便于有序推出,笔者以相关语录诞生的时间为顺序,对全套字板语录予以解读。
01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
近代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也曾说过类似的观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有着最基本的社会化需求,那就是社交。而在社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人心。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就是从人心的复杂角度而言的,意思是他人的心不可测、难以把握。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或好坏,是由彼此的人心决定的。
通常我们说人与人之间有鸿沟,或谁与谁之间关系亲近,毫无疑问说的就是人心之间的裂痕或亲密,而不是指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物理距离。
这就是为什么说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契合,真正的友谊是价值观的亲近,这都是从人心相交的规律而言的。
两个人,只要人心频率对得上,再遥远的距离都觉得亲近;反之,心频不在一起,身体的近距离也无济于事,照样是各怀心事、貌合神离的结局。
归根结底,人心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交高度,同时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社会化生活)是怎么样的。对此,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中国古人虽然没能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类似于“他人即地狱”之类的惊世流行语,但中国古人对于人心的认识却要早于西方人。
套用今天的一句“国际玩笑”:“搞心术,谁能搞得过中国人?”看看古人留下来的三十六计,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第六屏也载述了人心相关的金石良言:“天运之寒暑易避,人心之冰炭难除; 除去淂则满腔皆和气,随地有春风矣。”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全文大概意思是:天气的寒冷或酷热容易避开,但人的心结却难以排除,但凡能够排除,就能心平气和,人间处处是春风。
再推敲文中的遣词造句:中国古人都认为大自然是由天道主宰的,所以把气候的变化也归为“天运”。
文中的“淂”字,是“得”的通假字,古人习惯把“得”写成“淂”,进入近代后已基本不见这种写法。由此可见该“中华先哲格言”全套字板,由明清古人书写刻制无疑。
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人心之冰炭难除”,这句话前承天地寒暑之比拟,后启为人心平气和之关键,乃是格言的主题句子。关键词显然有两个:一个是人心,二是冰炭。
关于这句暗藏人心玄机的处世真言,我们后面再细细道来。这里先说明一下这段格言的出处。
明代神宗时期,中国出了个了不起的道士叫洪应明,此人作为道家中人,却深谙为人处世的学问,他编著了一本关于修身处世的哲理格言小书《菜根谭》,后世流传甚广。洪应明也凭此成为明代赫赫有名的思想家。
《菜根谭》涉及的处世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来源也十分广泛,从民间各个阶层文化中搜集而来。洪应明对这些民间处世文化进行了统一改编,形成了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实在是很有创造力。
本文格言的最初出处,就是来自于洪应明的《菜根谭》:“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吉心之冰炭难去。 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前述“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中,关于“人心之冰炭难除”的描述,乃后人改编洪应明的《菜根谭》相关表述,简述而成。
02
接下来重点阐述“人心之冰炭难除”,这是画龙点睛的主题金句。
古人为什么要用“冰炭”一词来形容人心的状态呢?实际上,“冰炭”在今天的人看来,算是偏门的词汇,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相当常见的一个固有词汇。相关应用比比皆是:
《韩非子·用人》:“争讼止,技长立;则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东方朔 《七谏·自悲》:“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
上述古文本中,“冰炭”用于形容互不相容的事物,就像冰和火炭一样,延伸到人际关系,“人心之冰炭难除”,那就是用来表示关系恶化如冰炭,跟水火不容差不多意思。人际矛盾的意味十分突出。
《淮南子·说山训》:“天下莫相憎於胶漆,而莫相爱於冰炭;胶漆相贼,冰炭相息也。”对此,东汉学者高诱解释说:“冰得炭则解归水,复其性;炭得冰则保其炭,故曰相爱。”
在这里,“冰炭”被用来比喻相互救助。所以,古代成语中素有“冰炭相爱”的说法。如果反射到人际关系中,这种“冰炭”表述无疑具有正能量。
唐代韩愈《听颍师弹琴》:“颍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曰:“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此处诗词中的“冰炭”用法,主要是形容古代音乐的化境水平,弹奏者似乎能兴风作雨,使倾听者忽冷忽热,情绪跌宕起伏,好像经历了生死劫一般,情到深处,坐立不能。
再看《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六国纵横易冰炭,孤 秦 兴仆等云轮。”金代蔡松年《小重山》词:“ 东晋风流别样寒。市朝冰炭里,起波澜。得君如对好江山。”
在这种文本情形中,“冰炭”被用来形容世道变换不定或人际关系时冷时热。古代有个成语叫“六亲冰炭”,也是用来形容六亲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或时好时坏。
综上所述,字板格言“人心之冰炭难除”,蕴含的意思十分广袤,既形容人际关系的水火不容,又可表示人心紊乱不平,还可比喻亲友关系时冷时热。总之,“冰炭”一词,可谓道尽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人心之冰炭难除”的字面意思,显然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可以从“意译”的角度解读它的潜在内涵,则“人心之冰炭难除”。
大概可以理解为:人心的变数太多,或欲望太复杂,又或心结太重,随时让人心及其人际关系变得冰火两重天。而这些都是难以消除的人心规律。
03
最后再谈谈格言的后两句:“除去淂则满腔皆和气,随地有春风矣。”
意思是说,虽然人心的“冰炭”难以消除,但只要下定决心,一旦克服了心魔,不再患得患失,为人不冷漠,也不浮躁,那么就能收获心平气和的处世良方,生活中处处是春风。
这就很好理解了。格言后两句,其实归根结底,说的是为人处世的情商问题:
如果一个人生性冷漠,或像冰一样不活跃,势必社交圈子狭窄,生活和事业不大可能顺风顺水,自然也就不存在“随地春风”了;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像燃烧的炭火一般滚烫而浮躁,那么他的社交圈子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但同时更是人性的动物,无缘无故的热情背后,或许深藏的就是伪装和心计,这种浮躁似火的“热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能持久。热闹散场后,人心留下的是更大的寂寞。
以上两种情形,分别对应于“人心之冰炭”的两个相反面,都不是高情商的人该有的状态。
一个高情商的人,保持该有的热情,但也会滤去不必要的杂念与外界干扰,拥有一颗平常心,始终如一平心静气待人,戒骄戒躁做事。时间久了,为人的磁场就出现了,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事业,都能“随地春风”。
但是,除去“人心之冰炭”,内涵绝不仅仅于此。如果说冷漠或浮躁,反映的是人心对外;那么去除心结,不患得患失,则是人心对内要做的功课。
说一千道一万,人心自身的魔障,是最大的“冰炭”。欲望太杂,心思过繁,神经太敏感,心结太重,投机心过强,功利心过甚等等,都是很多人自身可能难以去除的心魔。
但只要能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就能“满腔和气,随地春风”。愿天下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