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
这件事情的奢侈在于金钱、时间、精力的投入。
尤其是对于全日制的学生来说,读书要付出的经济挑战,并不只是学费,还有这个时间用来工作可能获得的薪资,这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曾经有人问我,花三十万读MBA,真的有用吗?对自己提升大吗?对工作有帮助吗?
我说,如果你现在要衡量学费的性价比,那说明此时并不是你读书的好时机。只有当学费对你而言不再是问题,你才应该考虑要不要读这个书。
去年我新换了工作,周末有时需要加班,跟上课有很大的冲突。
在一番痛苦与纠结过后,我选择工作为重。
虽然读书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很难得,但我明白,读书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果我连自己的工作都搞不定,说难听点,连后面的学费都成问题,还有什么资格读书呢?难道不是先滚去解决生存,再享受诗和远方?
所以为了更好的读书,我必须努力工作。
这次回老家,几个亲戚的孩子们,都是95后,正在读大学,他们寒假都在快餐店之类的地方打工。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震动。
我堂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当年可以选择去省会上三流大学,最终他选择了在家乡上学,就是出于费用的考虑。
上学期间,他一直打工,解决了很大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以前,我会劝他本科毕业后考研到省会,有一个好学历再找工作,现在我不这么想了,读书是个很奢侈的事情,如果没有经济条件却硬要读,只是对父母的剥削。
还是那句话,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考虑诗和远方。
-2-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或者说,做出读书的选择到底为了什么?
在我面试MBA的时候,我说,读MBA是为了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知识。现在想想,这个回答真是贻笑大方。
相信80%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会有这个答案。这说明对于读书的目的还只是混混沌沌,并没想得很明白。
统计学的王老师在上课时,也调侃了我们的这个回答,然后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提高认知。
这一点,在上过几门“硬课”后,感触尤为明显。
第一门硬课“管理会计”,课程里有案例分析。有一个案例是根据财务报表,分析某个乐团的盈亏情况,当时我们小组讨论一番,颇为得意,觉得分析得头头是道。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各自羞愧不已。
羞愧的不是对于问题的解读是否正确,而是,并没有运用新学的东西来进行解释。
我们那些看似高瞻远瞩的解读,均源于从前的认知,没读这个书之前也能得出这个结论。读了书之后,却没有任何变化,没有运用新的工具,也没有采取新的视角。
或许我们运用了新知识得出来的结论并无二致,但这个过程,肯定大不相同。
因此,我们听了老师的解读后,发现自己的思维水平还是老样子,羞愧不已。
人啊,最难改变的就是认知,尤其是改变原有根深蒂固的认知。
因此读书也好、不断行走至陌生领域也好,不都是为了突破原有的认知障碍,获得更大的认知范围吗?
这才是读书和行走的真正意义。
-3-收获很多,遗憾更多
今年我有两门硬课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考试。 当时知道可以缓考的时候,内心十分窃喜。
现在想来,这是十分错误的。尤其是在读到我的某位网友的文章,得知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不是“一上来就放弃”,而是“先想尽办法兼得”后,再回顾缓考这事,觉得,如果当时拼一把,至少可以解决掉其中一门。
只因为得知不用考试,迅速放松,不再复习了。说到底,还是自己太懒散,太轻易放过自己导致。
考完统计学后,更是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虽说统计学应该能过关,但考完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学明白,原本对于成绩还抱有一点期待的妄想,被那些灵活的考题打出了原形。
感觉十分对不起循循善诱的统计学老师。
(说起光华的老师们,又可以开个系列来,等我慢慢更新,暂不赘述)
然而要说完全没有收获,也是昧着良心(毕竟花了这么多钱呢!)
对我而言,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利率”、“成本“这些词语,不再头皮发麻,不再望而却步,虽然还是个半吊子连门都没入,但不再本能地惧怕,而是可以耐下性子查看一二了。
突破了自己的一部分认知障碍,是我这学期最大的收获。
-4-还有其他
除了读书之外,结识了一票好友,扩大了交际圈,参与了各种以前没参加过的活动,弥补了大学生活的遗憾等等,也是读书中的意外收获。
以前有人说,读MBA其实是为了人脉,我曾不屑一顾。现在我有了新的感悟。
读书并不是为了人脉这个功利的目的,但是,读书给你带来的人脉,友情,是比学习知识本身更有价值的事。
新的一年有什么心愿?
生活本来就如逆水行舟,只愿今年能多上几门课,在工作与生活的夹缝中顽强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