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4-13 Sunflower EmpowerMe
“抛弃”体火了,它把我们放在焦虑的火上煎烤;好像我们稍有懈怠,就落了队,只能眼见着同龄人们一路高歌。
韩寒犀利反驳校正,也难掩大多数人轻易被撩起恐慌的事实。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永远在别处。这大概就是我们被动接受并施行着的价值观——要不断往前追赶,不敢停下脚步。
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价值观本身,而是被所谓价值观反噬的我们。
——就像现在,我们因为焦虑而摆出的这副“正在忙碌”且“一人多用”的样子。上班路上要听音频、看新闻、聊微信,下班回家要社交、学习、刷视频,就连等电梯等红灯的时间里都恨不得掏出手机多看几眼Feed流。
是的,我们总想“多做点事情”,我们似乎失去了静静坐着什么也不做的能力。
1
不允许无聊的我们
几十年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表达过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担心:“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这种缺乏集中的想象特别表现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和不喝酒。”
的确,当我们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焦虑和恐慌。于是我们抗拒,我们不允许它发生。
究其根本,是我们对“什么都不做”这种状态下了太多有毒的定义。当社会大流无情拍打我们,而我们没有自主选择和思考的时候,无脑的等式就形成了。
1、“忙碌 = 努力 = 有价值/好/成功”
很多人抱有这样的观念:我必须好好工作,时刻处于繁忙的状态才是有价值的。
忙碌、快节奏塑造了一种积极上进甚至是城市精英的形象,以至于人们趋之若鹜。然而我们总是试图包装自己,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就好像迷醉于奢侈品的普通人,以为买了LV,自己就会发光。忙碌不是一种用于标榜自己的tag,而是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选择忙碌,是为了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而不是为了看起来很励志。
忙碌却缺乏章法,只是做重复性的工作,实际上是在试图以一种拼命努力的姿态,来掩盖能力和思维上的缺失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于是你会发现,明明自己努力做好了一件事,却在完成它的瞬间怅然若失。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喜欢努力的状态,胜过追求目标本身。
2、“休息 = 无所事事 = 没价值/不好/失败”
另一方面,我们对“休息”这件事也存在曲解。焦虑过剩的时代,“劳逸结合”这个词在逐渐失去说服力。许多人认为休息就是浪费时间,无所事事,是不好的。这其实是对休息时间中的自己缺乏认同。
我们情愿设定一个很高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规划,把努力、忙碌划归到好的一边,而把它们的反面(休息)视为大敌——类似的二元对立观念深入骨髓。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思想、工作、关系,却唯独忽略了我们自己本身的体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我”,是受外界的一切影响的“我”,包括金钱、名利、权势、地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等。而真实的自我,藏在潜意识深处,是我们真正的内在体验。
对于时间,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恐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榨干每一秒钟的价值,甚至你可以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努力(如果你抱持着这样的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在于我们聆听自己真实的声音。
2
被放大的速度与效率
“做点什么”似乎成了我们内心对自己一种要求;甚至,我们不只想要做点什么,更想要“多”做点什么。
在这个充满了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学习要速成,爱情要速配,餐饮要速食,交通工具要速达,网络信息要速览…… 我们想要的,恨不得马上就要得到,否则就要焦虑、要恐慌。
不否认速度与效率的重要性,但它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而不是我们追寻的终极目标。当我们被速度与效率的价值观反噬,反而会变得盲目而无效。
例如,近些年,我们竭尽所能,不断提升效率,富余出大把的时间,现在,我们又花十倍百倍的精力想办法去杀掉时间(互联网上诞生了太多帮助人们Kill time的产品)——这种战术实在屡见不鲜。我不禁想到了赫拉利在《人类简史》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人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造出了更多问题。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人;友人对坐无言,便可度过黄昏。而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吃饭、看电影、互赠礼物……总之得有件事作为依托,绝不是相互陪着什么也不做。 在这个时代,“不做什么”比“做点什么”更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效率在奔走,我们却在嘶吼。效率让我们感到快捷便利,却也让我们尝到了更多的盲目和恐惧。其实,我们并没有追上了效率,我们正在被效率追赶。
于是又回到那句话,我们总是试图包装自己,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选择价值观,而是价值观在塑造我们。我们今天交的焦虑税,是无脑认同进的水。其实,无论是努力,还是效率,都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绝对真理。时代有主流,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形成对自我体验的认同,这样才不至于在纷乱的时代里做那只无头苍蝇,被节奏带着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