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以及昨天,我们讨论了识别任意一个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
论题、理由和结论。
今天,我们更具体的来看一下,
怎样准确辨认关键术语和短语的确切含义。
这是我们决定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观点传递过程中,关键术语和短语重要吗?它们会在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判断?
怎么识别关键的术语以及短语?
怎样避免关键术语和短语误导我们的判断?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在观点传递过程中,关键术语和短语重要吗?它们会在多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判断?
记得我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老师总会和我们强调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短语和单词在使用中的歧义。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此句中的for him可以作状语,又可以和动词不定式to do that 组合为动词不定式 的复合形式,在句中作主语,因而此句可译成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或“他这样做是好事”
He killed the enemy with asword.
句中with asword既可作定语修饰the enemy,又可作状语修饰killed,因此便有
“他用剑刺死了那个敌人”或“他杀死了那个带剑的敌人”两种意思。
Let me know if he is coming.
if作为连词,可引导宾语从句,作为从属连词,又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故可作两种解释:
“告诉我他是否来”或“如果他来,就告诉我”。
你看,如果没有上下文,同一个句子意思也是很不同的吧!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文中一些歧义的现象:
两个学校的老师。
A:两个\学校的老师 B:两个学校的\老师,
都是偏正短语,只是因为划分的层次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 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爸爸背着我和弟弟去了电影院。 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爸爸背着我一起和弟弟去了电影院; 爸爸背着我和弟弟,一起去了电影院; 爸爸背(第四声)着我和弟弟去了电影院; 爸爸背(第四声)着我,带着弟弟去了电影院。
看吧,只要是稍微不注意,我们就会很容易理所当然的误解别人的话。在以上列举的这些句子中,有歧义的原因都是因为, 关键词语和短语的意思不够明确。 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应该比比皆是。 不信你观察一下你自己以及你身边的人,你或者他们在传递或者接受别人的信息的时候,是不是多少会产生误解。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是吗?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看待事物的标准很简单——是否符合他们心中所想。 如果这个信息不是他们心中想看到的信息,他们就会理所当然的选择性忽视或干脆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生活中,往往是那些能够准确识别他人情绪和他人传递的信息的人把事情做好,成为大家眼中优秀的人。
这不难理解吧!再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学校里,能够准确识别老师传递的信息的往往是学霸。 在社会上,能够准确识别他人表达的情绪的往往是情商高手。 (其实这两者都是相互交融的吧)
所以,你知道准确地传达信息,和准确地接受他人传递给你的信息。这件事很重要了吧! 从所谓的情商和智商角度来说,我们只有准确的理解了别人的信息和情绪,我们才能向这两者靠近。
从判断一段信息、一篇文章、一段论证的角度来看,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那么,我们怎么识别关键的术语以及短语呢?
首先,在交流中,你得问一个问题:
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然后,找到这些词或短语:
你可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
看这个词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抽象的这歧义很多,越具体,越准确。(你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
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就,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
不停地问“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一定要对术语引发你怎样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
最后,判定这些词语或短语是不是真正的歧义:
判定你是否找到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你认为的词语或短语的不同的意思放到句子中去,看看句子的意思是否改变。
那,我们怎样避免关键术语和短语误导我们的判断?
首先,用以上方法找到有歧义的词或短语。
其次,确认歧义存在是否存在。
最后,如果存在,则要不根据上下语境来确定意思,要不直接问“你这个词或短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的最后,如果没有办法消除歧义,就索性不相信,把它当作别人的观点算了!
——部分内容参考自百度文库以及《如何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