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好友聊到了组织的层级问题:为什么一个高层空降的人并不受部门原来基层同事的待见?
我们为此展开了一番讨论。在我看来,因为部门原来的人就认为你是高层,是老板的心腹,是来监督我们的。所以,不喜欢。
在讨论完这个问题以后,我突然想:一个来自于基层的公司新人,如何走向高层呢?
切换组织视角
首先我想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并不认为组织的层级是从低到高的。我认为组织的层级是从内而外的。也就是说,老板其实是位于核心圈层,类似于太阳系的太阳,而高管是紧挨着核心圈层的一层,类似于水星、金星这种,然后随着职级的下降,人员逐渐游离于圈层外围,外面的土星、木星,甚至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把视角从上下关系切换到远近关系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再抬头仰望我们的领导,而是有了丰富的手段来与之互动,并改变自己所处的圈层。
从爬山到平路
传统的层级观念常常来自于国家管理体系,最上面是天子,然后是官员,士大夫,平民百姓。将这样的层级观念套用在企业架构中,位于基层的工作人员会难以看到自己的晋升路径,认为经理就是经理,总监就是总监,他们与普通员工就是天生不一样的,他们是高高在上的,是不可以违抗的。
然而,将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个关系圈层。其实就是将这种原来爬山式的路径变成了水平的圈层进出路径。从一个外周圈层往内周圈层的跃迁,并没有如攀爬层级想象得那样困难。
将组织的圈层关系改变过来,我们就能用人际关系的圈层理论去解决我们实际的职场晋升问题。
人际关系理论的妙用
最近在复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基础概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的基本指向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感。
组织依赖于人进行建构,从外层到内层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新入职场的人很怕跟领导沟通,生怕自己做错或者做不好什么事情而被领导责怪。但人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人际沟通实现的,人际沟通的目的是理解。理解了对方的目的,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工作协同的手段。
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四个阶段。首先是定向。我们很容易对经常出现的人和事产生好感,只要经常出现,只要不留下坏的印象,人们很容易就会对熟悉的东西感兴趣。广告为什么会有效果,虽然不见得自己一定回去买,但只要是常见的广告品牌,我们都容易在选择的时候选择熟悉的。
在定向后,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情感探索。可能因为某个项目或者某些交流,聊天的内容会超过了工作以外,这个时候就能够进入彼此的情感探索阶段。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点点的私交,大家感慨了一下生活的不易,就容易获得情感共鸣。
后续的阶段就是感情交流,以及更深入的交往了。
将人际关系理论进行迁移
在组织中的模式有类似的地方。
首先是刷脸。多向领导或同事请教问题。请教的方式有特定的要求。一定不是上来就问某事应该怎么做,而是关于某事,我认为应该怎么怎么做,请教这个想法有没有问题。如果做法合适,领导会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如果不合适,领导也只需要指出需要修正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思路也是有所助益。
其次是共情。多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人往往都会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多从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就很容易达成共识。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具有了承担领导的职位的能力。当领导发现你是一个得力助手的时候,以后有同类的机会就会考虑将你进行推荐。通过学习更高圈层的工作方式而完成了圈层的跃迁。
在往组织内部圈层跃迁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圈层核心的匹配度。这就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问题。我们身在组织的圈层里,同时也要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的思考和态度,一旦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变大,人就会感到焦虑,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切换到别的组织去的状况。这也是现在企业跳槽普遍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性格不合。
总结
- 进入职场首先要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人际关系圈。组织晋升的过程是从外部圈层往内部圈层的跃迁过程。
- 跃迁的方式是学习人际关系的提升方式,先带着自己的思路去向自己的领导请教,在掌握了许多基本的组织规则套路之后,学着用领导的角度思考。
- 说起来简单,个中滋味,需要不断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