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来松更绿 霜降月弥辉
——唐代咏霜降诗赏析
王传学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古人认为霜降节气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寒冬将至,豺狼将猎得之兽备好,如人祭祀天地,极有越冬的仪式感。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北雁南飞,黄叶满地,寂冷寒秋。三候:蛰虫咸俯。蛰虫卧于洞穴之中,俯身冬藏,进入冬眠状态,以备越冬。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中唐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描绘了霜降时节寥廓霜天凄冷又壮观的景色,及动植物的物候特征,抒发了悲秋思乡的情怀: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元稹是中唐丞相,他刊行的二十四节气诗,以诗的方式描写节气的物候,将古老的节气知识和实际景象相结合,弥补唐朝历法的不足,是中唐时代非常流行的家常节气诗集。上世纪七十年代边疆出土的两种手抄本,印证了这组节气诗在当时的广泛流传。人们在诗里,感受节气,消除旅途的寂寞,回忆家乡,增长知识,陶冶身心。
颔联“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祭月”这里指霜降物候之“豺乃祭兽”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这句写了霜降的第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在此节气时豺狼开始捕捉猎物,多了的食物就堆在哪里,看起来像是祭兽。
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这句写了霜降的二候“草木黄落”。意思是秋天过去草地都枯了,树叶飘落,树木也都黄了。气候渐渐寒冷,冬天马上就要来到。这句意思很明显,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这里虽然没有写到霜降三候“蜇虫咸俯”,但是我们看鸿雁的鸣叫,风卷云清,鸟虫躲藏,就知道冬天不远了。
尾联“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这句话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了,是说,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就跟曹操说的一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秋天这悲伤的情绪四散蔓延,无所排解,唯有饮酒,一醉解千愁吧。
此诗一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寥廓霜天凄冷又壮观的景色。接着,诗人笔触所到之处有在入冬前忙着觅食的小动物,有傲霜盛放的菊花;再然后是苍茫秋色中的日渐稀疏的树木,是哀鸿悲鸣中的思乡之情。至此,秋天的肃杀、秋日的寂寥、以及诗人面对季节更替的怅然和思乡之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唯有借酒浇愁吧,“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几乎就是脱口而出。在这里“亡”的不是百秋,而是诗人在深秋霜降时节的一腔愁绪。
元稹的好朋友、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岁晚》中,描绘了霜降时节一片肃杀寒冷之象,写出了坦然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请求皇帝追查凶手,结果遭到朝官的弹劾,被扣上了一个越级议事的帽子。之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岁晚》就写出了他被贬五年后的心态变化。
诗一开始,诗人描绘了秋天霜降节气的独特景象。霜降之后,万物肃静,河水不再四处奔流,而是回归到深壑之中。树叶也会被秋风吹落到山涧里。即将岁暮,大自然的一切即将调养生息,趋于平静,万物也周而复始回归到最初的样子。
接下来,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已是年暮之人,却依然身在异乡为异客。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自己始终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何时才能重返故乡呢?何时才能再见到家乡的亲人?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没有答案。只好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自言自语。
有的时候,长时间身在一种环境中,时间久了,似乎也就适应了。诗人觉得,每个人的命运,老天早有安排,既然无法与天抗争,不如顺其自然,快乐而祥和地过好每一天。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秋天霜降时节独有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就是他在思乡之余,那种纠结的心态。他五年没有回家,思念自己的家乡。同时,也是在盼着再度回到唐朝政治的中心。然而,他知道自己思念没有用。能不能回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认命。进而开始劝说自己:回去有什么好呢?回去以后,朝堂还是那个朝堂。朝堂里的人还是原来那一班面目可憎的人。当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他那种思想,和朝中浑浑噩噩的那一群人,格格不入,他又何必回去自找麻烦!
中唐诗人贾岛的《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感谢丞相寒前赐衣,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和状态:
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
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
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即日调殷鼎,朝分是与非。
贾岛早年家贫,出家为僧。正是这种寒苦,使得他反而在寒苦的生活中产生了诗的清丽。
这点很难得,因为他代表的是过清贫生活的人的世界。然而他优秀在,用诗来过滤苦难,升华生活。虽然屡中进士不第,但是他还是在中晚年得到了四川长江县一个文书主簿的位置。这种略微可以糊口的生活,反而让他把更多精力投入沉浸创作,而绝对不是趋炎附势。不过正是由于他的清正,很快这个地方做不下去,要被调往其他地方。
此时富贵高官令狐绹丞相体恤下吏,特地给下层官僚分发过冬的寒衣。而贾岛即将离任,调往其他地方,但是也获得了这份福利。
于是,身为小官吏的贾岛不卑不亢,写了这首诗。
诗中说:我在长江飞鸟尽的季节,得到了离开这里的调令,打算骑着破驴离开。然而忽然接到了丞相赐给秋冬厚衣的奖励。
诗人感叹道:这样的季节,是寒冷来临的时候。大雪即将覆盖青松,但是青松在雪里更加的青翠。霜降时节的寒冷,让月亮的光辉更加皎洁。
希望大人你朝堂之上,善于调和天下,辨别人间是非。
这是一首谢诗,表达对丞相赐予衣裳的感谢,但仅仅只是感谢。但是美在这一联:“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这当然不是吹捧令狐绹的,而是说自己的心志和状态。
已经够冷的了,连主簿这个位置也失去了。然而无所谓。从极寒的身世成长出来的贾岛,别有傲骨,人生之冷,他习惯并咀嚼着。
不过就是风霜雨雪吧,我看到的是雪中松树,霜降中明丽的月色。
此时贾岛已经六十岁了。对于人生的起伏,他看得很开。
但也是因为这首诗,打动了令狐绹,不久之后,将他提升到了普州司仓参军这样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贾岛没有进士功名,这大概是令狐绹能够尽力给他安排的最好的位置,让他安度晚年。
他的诗,有一种骨骼清奇的美。相信他的人,也值得托付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