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童蒙止观》基本段

最近上的五阶课程第九课和第十课,小林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童蒙止观》“正修行第六”中的一段“基本段”文字。老师说,这段文字是关于念头如何生起,又应当如何来看待,说得清晰、精彩,是值得好好记下,并时刻用来提醒自己的。以下内容节选自小林老师的文章

《今天,和你谈谈“心”》

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盘空寂之理,其心自止。——《童蒙止观》

现在有种看待人生的说法是:演好你手里拿到的剧本。但进一步说来,或许你不只是演员,更是整部戏的导演当我们看电影时,所观赏的,是电影放映机在幕布上投射的内容,幕布本身空无一物,全凭放映机的播放。我们心识的运作,其实很像是放映机的投射机制,只不过我们同时是投射源与幕布,一面在收集信息,一面发出信息。

《童蒙止观》的“基本段”描述道,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经由六根的感官系统,收集和处理六尘中的信息,如《赤壁赋》中所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根尘相对”,于是形成了“识”,我们的认知系统。想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生活的经验与判断,其实正是从幼时开始,不断“根尘相对”的结果。

在《庄子》著名的“夏虫不可语冰”的故事里,生命周期仅是一个夏天的虫子,无法想象冬天的寒冰。所以你会发现,所谓的客观世界,并没有那样的坚固,每个人根据各自所收集、处理的信息,会投射出不同的世界的模样。当心灵的投影源发生转变,我们所投射出的世界便也随之变化。今天对你来说爱不释手的事物,明天也有可能嗤之以鼻。一切都发生于内在。在杨德昌导演的代表作品《一一》中,有句很有名的台词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其实想要延长我们的生命维度,或许只需升级下心灵电影的投影源——当你专注忘我时,生命已在延长,如同悠长、令人回味的慢镜头。

我们都知道《金刚经》里著名的四句偈,其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尾字合起来,便是“电影”。心如电影,而你是导演。当你知晓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知晓所有的经验,都只是我们的心在一块幕布上所呈现的情节,便不会执着为真实,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反之,不如为这部电影设定一个更高的立意,专注自我成长的剧情总是好过自怨自艾,而你作为主角,总是可以振奋崛起,笑对人生。

当我们说着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过去。古希腊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念头的生灭如同大海的波浪,没有一刻停留,所以无从捕捉。《金刚经》中有这样著名的三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心的特质。《童蒙止观》“基本段”中也说,三际穷之,了不可得。进一步地,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假如我们的心完全处于当下,不住于对过去的后悔,或是对未来的焦虑中,念头自然流动,本不会形成许多的烦恼愁绪。

只是我们忍不住想要抓取攀缘。无论是让快乐停留得久一些,还是反复琢磨那些不开心的经验,都令我们的心念,无法顺畅地流动。无常,是流动的另一个名字。跟随流动的节奏,从无常中探寻到变化的生机,正顺应了自然之道。执着在某个局部,迟迟不肯挪动,提不起生活的好兴致,也就是心的衰老。所以会理解,为何丰子恺先生这样羡慕孩童。小朋友天然地处于当下,上一秒摔倒哭了鼻子,下一秒看到新奇的事物,又笑起来。他将这样一种能力,称为“绝缘”。

不受过去、现在、未来的牵扯,不滞留,不黏着,这样轻盈畅达的状态,令人天真。常和你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其实在更细微的层面上,每一个念头,都带走了过去的你,崭新的,是每个时刻的自己。让该来的来,让该走的走,情绪不是你,烦恼不是你,在流动中,你可以尽兴,可以自在。

当我们说心是投影源,或心是流动的、不可捕捉的,其实也暗含了心所具有的潜能。正如《童蒙止观》“基本段”中说,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这里的“任运觉知”,即是我们的主动性所在。当我们可以主动地觉照,了知这一刻的念起,便把握住了下一念的可能。在上一念与下一念之间,其实有很广阔的、可作为的空间,你也可以说,那便是空。

《坛经》中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其实不只是卧虎藏龙,更近乎美丽、浩瀚的宇宙。这个世界有太多丰富的细节,遗憾的是,我们心灵投射设备的分辨率有些低,镜头的切换时常出现卡顿,太多的信息无法及时处理,我们只好选择贴上各种标签,通过标签来认识世界。标签像是为镜头贴上一层滤镜,于是我们所见的,并不是事物的原貌,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美,也因此变得如此有限。据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路过一块晋代索靖书写的古碑,竟在碑下看了三天三夜才离开,而现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就在他的花园里,画春天。他说,每一颗树都不尽相同,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

想来,是足够精微的心识,令古往今来的他们,可以如诗中说,“从一粒沙中窥探世界”。美无处不在,俯仰之间,都是神奇。你只是需要,真正打开你的心。别急着去下定义,贴标签,先去见识弱水三千,各种各样的江河湖海,再取与你相应的那一瓢饮。世界如此广大,不可思议,其实你也是的。

“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地用功夫。”这颗心,是我们实在的入手处。好在,关于心灵的一个真相是,心可以被训练,也可以被塑造。古代的老师为了磨炼学生的心性,会特意让学生花费大把力气,去完成重复且徒劳的任务。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你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只是需要一些方法,来把心灵的这面镜子擦亮。在《童蒙止观》中,关于如何以止观法门通向智慧,提供了从入门开始的,十分具体的路径,需要我们次第习来,令知与行慢慢合一。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转变心灵的投射源,慢慢地不被过去的观点所困扰与束缚,或许从以下三点入手,慢慢练起:

1、静坐,静坐,静坐
重要的事说三遍 每天给自己十五分钟的
静坐时间,培养我们的定力。静坐的好处
无须多言,重要的是依然是持久地养成。
2、多读书
对于如何拓展我们的认知,提高心识的精
微度,阅读实在是性价比很高的投入。古
代的学生很难参访到厉害的老师,而许多
珍贵的心法,其实就在书中,代代相传。
3、试着同时看到“空”与“有”
慢慢尝试同时用“在”与“不在”,或者说
“空”与“有”的两个角度来看待事情。也
就是说,既看到这件事的存在,也看到它
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慢慢地,我们看待
世界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

印象很深的是,在《童蒙止观》“基本段”之后,智顗大师说,我们的修习与进步,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就像学习射箭,不可能一开始就会射中,但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射中的概率就会提高。是这样的,关于心性的提升,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法门,是温柔。转识成智非一日之功,而种子就在此刻,就在手中。愿我们都能更多地关照世界,通向广大,爱自己。



2025.03.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