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家访,其实不太合适,更像是分批家长会,只不过地点是某位同学的家里。但效果比家长会好了不少,获得了接班以来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按照要求100%完成家访工作,又是在两眼一抹黑一个家长都不认识,甚至孩子还没认全的情况下,只能是家长们自由组合,自行选定时间和地点。又是在家里,也不能准备课件,由于刚开始有点忙乱,连提纲都没准备,只是脑子里有大致的想法,因为不知道家长是什么样的。
虽说是一周的时间,但周五中秋放假只有四天,周一下赶紧想办法看能不能找到一位热情的家长。随便问了某璇一声,要来了家长电话,但似乎这一下没碰到好运气。还家长告诉我她跟班里的家长都不认识,认识两三个还是初一宿舍里出过问题,解决时认识的,听那意思对当时的处理还不是很满意。只好作罢。
没时间再这样一个一个问了,就只能厚着脸皮进了微信群下通知,家长们还不太好意思,很多家长建议老师分好组,下通知即可,这也就能看出来一方面是家长们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一方面是被动的接受安排,也可能是之前的班里工作方式都是安排到人,家长们没有发言权,不管怎样,家长们主动,自觉的进行了分组,并提供了地方,忠育妈妈参加了第一组的家访,改为第二组提供了地方。
两组家长的风格有比较大的差别,第一组听我说完后,就是问孩子情况,说孩子情况的多,第二组如果不是硬拉回来,可能就成了批斗大会,批斗之前的老师。第二组的孩子整体比第一组成绩好些,家长们也熟悉(包括之前说不认识其他家长的那一位,在等电梯和在电梯里的时候都跟大家聊的热火朝天)。这应该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上心程度不一样造成的吧。
前任班主任对孩子好家长们都认可,但还是有一包的意见,究其原因,就是沟通不畅。家长们描述的最影响的就是:“你先别说,你先听我说!”而且之后不给家长说话的机会。家长们自己进行触类旁通,说孩子在班里过的很压抑,把我说的第一天报道出现的现象原因都归在了前班主任身上。这样的归因应该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原因一定不仅仅是这样。
针对这种情况,我说了两点,一个是沟通的重要性,家长对学校或老师有意见,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校或老师做法的不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说,对孩子成长最关心的就是这两大阵营:家长和老师,出发点一定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只考虑一个孩子还是很多个孩子的问题。另一点就是我的做事方式,不会强加于人,如果只牵扯到一个或几个孩子的事情,总会考虑孩子和家长的意见。
不管怎样,第一脚算是迈出去了,这种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比家长会的效果好很多,家长们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更利于行程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