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笔记3:《我们仨》 作者 杨绛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只剩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清楚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杨绛93岁高龄撰写的散文集《我们仨》,以浪漫主义笔法和诗意的语言回忆了她、钱钟书和女儿钱瑗三人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如今他们仨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了。
step 1 精彩摘录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十分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像一只稍大的饭盘,带短脚)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我联想起三十多年后,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我晚上把煤炉熄了。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熯了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熯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生产住院期间,钟书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装。”每每如此,钟书便能放心回家了。杨绛回寓所后,真的全都修好。
爸爸不仅用墨笔在我脸上画胡子,还在肚子上画鬼脸,不过他的拿手还是编顺口溜,起绰号。还教我说一些英语单词,猪猫狗,见还有潜力可挖,就又教我几个法语或德语单词,大都是带有屁屎的粗话,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有朋友来时,他就要我出去卖弄。我就像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
step 2 我的思考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孩子,同样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却又是那么不寻常的家庭,爸爸妈妈是中国文学大家,他们的孩子又是那么的优秀。在这个家里,有丈夫眼里“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有会“格物致知”及懂事的女儿,有关爱妻儿、孝敬父母的丈夫。在这个家里,父亲自幼能和女儿成为最“哥们”,两人一同读书一同玩闹,是无话不谈的好伙伴。父亲如顽童般有趣,以赤子之心与书生之气深深爱着女儿,花费巧思灌以心血,陪伴她、照顾她、引她熟知万千世界,令她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度过了她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在这个家里,钱钟书出门,不嘱咐我好好照管女儿,而嘱咐阿媛好好照顾妈妈。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夫妻恩爱和顺,女儿可爱活泼,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乱世飘摇还是现世安稳,都深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一个温暖美好的家庭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温馨甜蜜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这真是个堪称完美的书香之家,是中国幸福家庭中最完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