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近月亮山
说起神秘而迷人的月亮山,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月亮山上,长着各种树木和野花杂草,是一个天然的牧场。因这里气候潮湿,山上四季烟雾腾腾,除了羊把式上山放羊,平时很少有人上去。月亮山下一个庄子里,有个放羊娃,十五六岁,长得十分机灵。一天,他到山上放羊,因山上拉满了雾,十步之外,啥也看不清。他不小心把一只小羊放丢了。于是他到处找,一直找到太阳落山也没有找着。他又急又怕,坐在山坡上没敢回家。天黑尽了。不大一阵儿,放羊娃发现一只小羊驮在一个银盘上,从这山上慢慢地升上了天,把整个山都照亮了,他感到惊奇。从那以后,那只小羊一到晚上,就被银盘驮上天,给人们照亮。再说那日,放羊娃回到家,乡亲们问他原情,他就把银盘驮小羊上天的事,给大伙说了,大家安慰他:“小羊成仙了,就叫它去,心里甭放事。”就这样,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一个喇嘛知道了。一天,喇嘛到这山上,施用魔法将小羊和银盘盗走了。以后,这山上再也没见小羊和亮光。喇嘛盗上这两样东西,一直往东去了。来到大海边,东海龙王看见了,就和喇嘛战了几个回合,夺回了那两样东西。到了晚上就放到天空。传说,那个银盘正是现在的月亮。驮小羊的银盘被人盗走了,人们就把盗走银盘的地方叫作月亮山,一直流传到今天。
人们喜欢月亮山,美丽的传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理由在于这里的生态环境。她是西吉的母亲山,是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的发源地,也是西吉唯一的水源供给基地。月亮山是西吉县境内最高的山脉,位于县城西北部西吉、海原两县交界处,白城乡东北。属屈吴山余脉,因其形状近似弧月而得名。主峰海拔2633米,上下山路程约七华里,西麓有宝河沟,故又名七里宝山。月亮山东南接六盘山余脉—西峰岭,西北与西华山接界,呈西北—东南走势,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呈窄条鱼脊状,两侧坡度较缓,一般在40-60度之间。其植被多为草本科,有无芒雀麦草、垂穗披硷草、鹅冠草、硬质早熟禾、黄花野苜蓿等世界稀有或濒临绝种的优质牧草,为西吉、海原两县主要的牧场。南麓胡家垴为葫芦河发源地。
8月9日,我带着儿子再次登上了月亮山。月亮山曾经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漫山遍野鼢鼠(瞎瞎)打洞拱起的土包和冷冽的寒风。这天,虽是盛夏,正好天气阴沉,微风轻轻地吹着,驱走了夏的炎热,好不惬意。月亮山的墨绿腥草的气味使人陶醉,裸露的红砂岩依偎在青山绿草中,展示着自己的神奇,这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火红、墨绿、青山交相辉映。山顶上巨型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的帮助下均匀而连续的转动着,似乎在昭示着山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似乎在守望着一方水土人民生活的飞速变化。我不由得感叹: 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学的和谐统一是多么重要! 宁夏新闻网于2013年6月3日报道了月亮山生态林业建设的情景:5月20日,站在海拔2600多米的月亮山顶峰,举目远眺,满眼绿色尽收眼底。群山起伏,绵延数公里,皆被绿色覆盖,很是壮观。山风呼啸,在山野间掀起绿色的波浪。树枝迎风招展,山头上风机巨大的翅膀在风中旋转。这一切,让人心生震撼,一个美好和谐的自然景观与现代文明相互映衬,彷佛在向世人昭示:月亮山,旧貌换了新颜;月亮山,生态林业建设正呈现出迷人的魅力。
西吉县把生态林业建设作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和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坚持长远与当前、涵养与绿化、生态与经济、建设与管护“四结合”,举全县之力全面实施以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生态林业建设。月亮山水源涵养修复工程实施中,改变了以往单位造林的传统方式,采取向社会招标、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按照逐地块落实技术人员跟班作业、逐施工队落实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的要求,从整地、技术指导等方面全程服务。并派驻监理企业常驻工地,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把好苗木、整地、栽植、管护等造林关键环节,确保造林质量。同时,工程在规划设计上科学合理,苗木选择上做到了适地种树,种植规格上保持和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合。截至2013年6月,已完成造林5万亩,修建、绿化林区道路59.6公里,完成投资1.19亿元,共栽植云杉、油松、白桦、丁香、刺玫、山毛桃等各类绿化苗木835万株。
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缓解了西吉县水资源短缺现状,为西吉县打造永续清洁水库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工程区的森林蓄水量年约增加786.6万立方米,森林保土能力增加69.5万吨,增加木材储备2.7万立方米,每年多吸收39.6万吨二氧化碳,多释放29.7万吨氧气,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长久解决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
8月9日,我专程走访了月亮山林区管理站护林员张汉民。一座简易的平房,屋内的陈设摆放整齐,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精神矍铄,身材瘦削但很硬朗。为人和善,热情好客。他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考上大学,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女儿,已经成家。他安心在这里看护林草已经数年了,对月亮山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他最喜欢这里的空气了,清鲜纯净。当我问及这里的生态建设时,他兴致勃勃的给我讲了起来:
在80年代,月亮山一带草木长得相当好,后来遭到人为破坏,水源一度干涸。尤其是植被遭到铪蛤(鼢鼠)的咬啃破坏,山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土包,被不了解情况的人看作“坟包”。98年,西吉县通过人工造林,月亮山片区几条沟里陆续出现了小溪。2013年,西吉县委、政府提出实施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这一消息大快人心,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时间长了,我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我也希望能为月亮山的生态恢复做点什么。说干就干,定了的事情就必须干好。咱们县的领导班子还是很得力的。听说,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论证、考察和批复。(注:工程于2013年2月得到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立项,计划分三年完成营造林74万亩,总投资6.93亿元。建设区域涉及“一山三河三路九乡四场”,即月亮山,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国道309线、省道202线、县道407线,吉强、新营、偏城、沙沟、白崖、火石寨、马建、红耀、田坪9乡镇和月亮山、扫竹林、王坪、马建林场。) 真是“林业干部脸上脱掉一层皮,月亮山上就会多披一身绿。”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从2013年3月18日启动以来,每天有3000多人的植树大军,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广袤的山坡进行划块整地,然后按照种植要求规格进行挖坑栽树。远远望去,彩旗飘飘,植树工人挥锹挖啊填啊铲啊,忙的不可开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西吉县林业局领导班子亲自指挥,345名林业职工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日,带着矿泉水和食品,包标段包公司,日夜奋战在植树一线,硬是用50天时间完成了5万亩的人工造林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植树工人把成捆的树苗从公路边背到或肩扛到山坡的情景。三月的月亮山,依然冷清清的,要是不穿厚点,都还冻得人哆嗦呢!可是工人朋友的的脸上,豆大的汗珠不断的往下滚落,脊背上的衣服也快让汗水湿透了。但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劳动累了,他们也顾不上地面是否干净,随便找一稍平整的空地,席地而坐,拿过早已经准备好的矿泉水“咕咚咕咚”的一饮而尽,然后捧起白花花的大馒头或红匆匆的油饼,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栽下一棵苗,蕴藏几多水。除了为自己能挣取一些经济收入,更是为月亮山下的几十万老百姓造福。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成与不成,关键在后期的管护。为了保证这数以万计苗木的成活率,我们林业部门每天组织有150多辆拉水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供水,保证苗木正常浇灌。因为用水量大,山下的群众惜水,一时不大情愿供水。西吉县林业局局长吴建雄就亲自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
他亲切的对村民说:“乡亲们,今天我们拉你们的水浇灌苗木,为的是明天有更多的水从月亮山上流下来,让乡亲们使用,把乡亲们的水加倍还回来。”正是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保证和和善的态度,才赢得乡亲们的热情支持。
“月亮山上好风光,葫芦河畔谱华章”勤劳勇敢、锐意进取的西吉县人呵护自然、建设美丽家园的情怀,如广袤的月亮山一样绵延不绝,像挺拔傲立的松树一样昂首向天、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