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好的人才不适用,不如差的适用的人才;差一些人才,如果适用,就是最好人才。所以,关于人才,首先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会用人的人。在清朝危难之际,好人才的标准,就是面对列强和爆乱,打仗要能够打赢。
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是最需要的人才。在天下将倾之际,要为后世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曾文正公重视教育这一点,无疑为湖南之后英才辈出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新中国,是多少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之辈才建立起来的。只是他们忠于的是百姓,是自己,也是大中华,所驱动的力量也更加直接强大。
对我有用的,还是成才的方法。人才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勉强磨练而出。强勉的方法是“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责识可渐通,才亦渐立”,也就是多阅读文章,从学术上考证,多向有过类似经验的前辈请教,多思考想明白里面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实验方法的效果,再多加勤勉,见识就可以逐渐的通达,才能也可以逐渐的锻炼出来。
这个方法,是非常实用的,即使到现在。每一方面都做到位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