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子没有去图书馆了,这次偶然过去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开了一个迴游书屋。怎么回事呢?顾名思义,就是让书籍流动起来,你拿去一本,便可以取回一本,各取所需,实在是个好主意。这也算是一个共享经济吧,听说现在共享的外延很广,单车以后,还有什么共享约会,共享床铺的,我的老脑筋还真费解了。
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读书不外乎是图书馆借或者自己买。几十年累积下来,买的书也不少,扔掉可惜,不扔又很占地方,现在旧书有了这个去处,也是安慰,兴许有人喜欢呢。
于是兴冲冲地带了一大包书过去,因为还不知道哪些书可以加入洄游之列,哪些不可以。管理员老师热情地检查了一包书,大约有六本是可以留下的,于是我知道了。太旧的书不行,参考或习题里面写过的不行,期刊也不行。
书屋不大,约二十来平米的方方正正的小屋,进门的正面墙上写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此句是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诗——《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的两句,还很贴切。当今读书的人不少,可很多是求多不求精的,所以多读细读是必要的。两面墙是高高的书架,这些旧书已经编了号码。右一侧墙是画家老师奉献的小小作品,不少是简笔画,都是点睛之笔,盛赞洄游书屋的好处。小屋当中整齐地放着三张长课桌和六把椅子,两位老者正在读期刊。
老师记下我的名字和手机号,告诉我可以拿回家六本书,于是我在书架旁浏览起来。这些书匆匆一览,的确是小众的,有些是生活类的,有些是文学类的,故事或小说,而且按出版日期来看,是有一些年头了。记得十来年前,有一份《上海一周》的周报我还蛮喜欢,因为上面有一版新书推荐,也有世界知名的期刊推荐,还有一版摄影,我读书的目录大多来自这份报纸。可惜如今这家报社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一家纸媒衰弱的牺牲者。
如今电子书、自媒体铺天盖地,捧一本厚厚的带有墨香的书显得过时而矫情,于是很少人这么做了。但纸书依然有它突显价值的地方,当然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像我,注重一点仪式感,觉得读纸书是读,读电子书有点玩耍的感觉,纸书留空的地方可以拿笔写写划划,随心所欲地和作者“交流”,电子书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做笔记,但我颇不习惯。
架子上看到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这些大概是新人类最喜欢的;还有一些理财方面的书、情感方面的书,这些都不算太新,如果要看还是可以的,追求金钱和爱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只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喜新厌旧,读书也不例外。不由地想到自己在简书的写作,还有一个月就一年了,也写了四十多万字,但在爱写扎堆的人群里,写的人比读的人多,能被阅读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一个主题,比如热点文章,最好就读新鲜出炉的,三天前的可能就懒得去读了,更何况三年前。
所以我想书架上这些书的作者多多少少也面临这样的困惑,没有办法,时代赋予我们的便是这样的现状。突然就想到杜甫在《佳人》中的诗句: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多少也替这些作者们沮丧起来。只能聊以自慰的是管理员老师说,有些书看似旧了,但说不定哪一天就被一位有缘人看中,拿走,这就是皆大欢喜了。
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个洄游书屋起到的作用吧,难怪一年前办的这个小小书屋很受欢迎。对于爱书之人,希望自己曾经读过的书,陪伴过自己的书能有一个好的去处,也仍然有人爱读他们,这于他们或许多少是个安慰。
这样想着,我想下次我会带上孩子一起,或许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我未尝不是呢?
喜欢这个洄游书屋,心里给它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