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家乡实现自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理想,荆轲的一生肯定会被改写。
荆轲是卫国人。
战国末年,七国争雄。曾经强盛一时的卫国在列强的夹缝中苟延残喘,逐渐日薄西山。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攻占,成为其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强秦攻魏,卫国再次沦为秦国附庸。
卫国的由盛转衰像极了荆轲家族的命运。荆轲出生在卫国最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他的祖上也曾经做到卿大夫,有过显赫的过往。可惜后继无人,很快家族就没落了。没有了祖上余荫,荆轲也只能成为一介布衣。当然,他的家族底蕴未失,还是有些传承的。荆轲从小就读书学剑,也算略有所成。他渴望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重现家族昔日的辉煌。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虽然荆轲从来不曾自诩文武双全,但对自己的剑术还是颇为自负。于是,他决定向卫国国君毛遂自荐。
在国君面前展示武艺,本就是无上荣耀的事情。何况荆轲希望借此成为自己的进身之阶,所以他毫无保留,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惜的是,卫国虽然是个小国,可国君卫元君毕竟是文王后裔,姬姓子孙,眼光和见识还是有的。剑光闪动,徒劳无功。结果是,卫元君既没有看上荆轲的剑术,更没有看上荆轲这个人。
没有得到国君的赏识,自视甚高的荆轲就不想在卫国混下去了。这个时代,虽然战乱不止,然而对于真正的有识之士来说,天下之大,到处都是机会。有太多先贤大能就是通过游历四方,结交各地英才豪侠,进而谋得前程,甚至出将入相,贵不可言。在世人眼中,卫国虽然是人才辈出之地,而今却国小势微,已如强弩之末,无法让真正的人才得到用武之地。荆轲也知道,有太多的卫国前辈,远去他国,最终功成名就。
吴起,入魏国为将,屡败强秦;入楚国为令伊,执掌举国军政大权。
商鞅,入秦国主持变法,使之国力强盛,一跃成为诸侯之翘楚。
吕不韦,扶持子楚登上秦国国君之位,终得封侯拜相。
……
荆轲决定决定效仿古人,另寻出头之路。
不日,踌躇满志的荆轲离开家乡,开始了他游历天下的旅程。此时的荆轲绝对不会想到,他这次离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荆轲深知,要有所作为,须名扬天下。对于他而言,依然坚信自己剑术非凡,这既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更是咸鱼翻身的捷径。而依靠剑术获取声誉的办法有两条:其一,挑战武艺高强之人,一战而胜,自会声名鹊起。其二,有高人慧眼识珠,成为荆轲的伯乐,不遗余力地抬举和引荐他。当然,不管是做荆轲的对手还是伯乐,共同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是世人皆知的顶级高手。年轻气盛的荆轲不作他想,果断选择第一条,以战扬名。
不入江湖,不知藏龙卧虎。
行至赵国都城邯郸,荆轲拜访了第一位剑术宗师—鲁句践。初次见面,荆轲希望以剑会友。鲁句践不允,他摆下棋局,以对弈来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棋局未半,鲁句践步步为营,荆轲难以招架,很快便败下阵来。荆轲不服,想以剑术扳回一局。鲁句践叹道:“剑道如棋道,年轻人,你还不是我的对手。”荆轲不忿而与之争执,鲁句践怒而斥之:“念你少不更事,速去!”剑尚在鞘中,鲁句践的强势威压席卷而来,难以承受的荆轲一言不发,转身便走,很快离开了邯郸。
辗转来到赵国北方的大城榆次,荆轲再次拜访了一位剑术名家盖聂。自恃宗师身份,盖聂不屑于亲自动手指点荆轲,建议言语探讨击剑之技。盖聂侃侃而谈,言必有中,荆轲却言不及义,很快便理屈词穷。寥寥数语后,荆轲与盖聂的差距显而易见,如稚子见壮汉。荆轲不愿拜服认输,还想拔剑一较高低。盖聂不再言语,怒而目之,杀气升腾。感觉到了不次于鲁句践的气势,荆轲知道危机已至,自己无力对抗。于是他选择离开,迅速驾车逃出榆次。
在赵国一无所获,郁郁不乐的荆轲继续北行,来到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一事无成,又身心皆疲,他决定在这里暂居修养一段时间。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什么人混什么圈子,古来如此。荆轲结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屠夫无名氏,专职杀狗;一个是贫苦的音乐家高渐离,擅于击筑。三人十分投缘,经常相聚在集市上屠夫的狗肉店里把酒言欢。吃着狗肉,喝着劣酒,兴之所至,高渐离欣然击筑,荆轲引吭高歌。酣醉后,三人又哭又笑,旁若无人。
然而,这并不是荆轲想要的人生。尽管他深感前路迷茫,一筹莫展。
毕竟心有所念,仍有不甘,荆轲绝不会让自己在这种看似简单而快乐的时光里沉沦下去。
离开卫国至今,荆轲行过万里路,历尽千般苦。无奈离家日趋远,所有努力却尽成泡影。荆轲却信念依旧,他不想放弃,他还想在燕国做最后一搏。
于是,荆轲决定去拜访一个人。这个人成名已久,在燕国德高望重,不亚于赵国之鲁勾践与盖聂。
一时之乐的确不会让荆轲沉迷于其中,他最终却还是没能逃出欲望的牢笼。
没有人能真正的未卜先知。
是的,这个决定,让荆轲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