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写。
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个很容易理解,不需要做过多解释。只是想起来当时学完这一课的时候,一巴掌朝我一死党头上打了一下,贱贱地说:“你没有吃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我用手打你的时候,你也用脑袋打了我。”结果我就被按在书桌上捶了一顿。
当时也是淘气,我这精力就没用在什么对的地方。不过也许正是有这么一段小插曲,这个定律给我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琢磨怎么“歪解”这个定律的时候,思绪也是飘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了。
脑洞三:生活中,我发现,如果我喜欢这个人,就会对这个人好(作用力),那么这个人也会喜欢我,就会对我好(反作用力);反过来,我讨厌的人,我一般比较冷漠(作用力),那么他看见我可能连招呼都不会打(反作用力)。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很简单,容易理解,接下来我要把人的思想、情绪、认知等这种抽象的东西从人的肉体中分离出来。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在绝大部分时间是受上面提到的思想、情绪、认知等控制的,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当那些抽象的东西让人产生行为的同时,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思想、情绪、认知。很有趣。
学琴的时候,对巴赫的曲目印象深刻,因为太难了。有一次,新学了一段这位乐坛大神的奏鸣曲,我怎么练都弹不好,慢慢的自己的情绪急躁起来,手指肆意地在键盘上敲打,结果不仅是优美达不到了,还连续弹错的三个地方,这直接导致我情绪的崩溃,双手狠狠砸向琴键。然后再弹,再错……
急躁的情绪作用在我身上,让我任性地演奏乐章,结果错误频出,这结果又反作用于我的情绪,让我变得更糟。
直到我意识到如果按照这种弹法,永远都无法完成任务,而自己的情绪将持续地糟糕下去。我强迫自己从琴凳上下来,来回走了几圈,做了深呼吸,接下来慢慢坐回琴凳,缓缓抬起双臂,双手轻轻落在琴键上,再深吸一口气,头脑中想象着巴赫写曲子时的心情,勾勒出自己完美演绎时的场景,开始演奏。随着优美的旋律从指尖流淌出来,我知道,我成功了!乐章演奏结束,所有的郁闷、急躁一扫而空,自己情不自禁地又弹了一遍,依旧优美。
强迫自己从琴凳上下来之后的一系列行为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稳,反过来,平稳的情绪帮助我圆满地演绎了乐章。
把生活中类似情形推而广之,我想到了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一段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好吧,我把牛顿的第三定律理解出了哲学的味道,还真有点沾沾自喜。不过管他呢,这种“奇思歪想”不仅能给生活一点点指导,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自娱自乐的作用,多想想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