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蔽之:
这电影没主题。
没主题的电影,自然怎么解释说什么都对,各个角度都能解读出花来。
导演在结束是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未来发生的事,你敢面对吗?
他发问的前提是你已经知道未来,那么这部片子就应该是想表现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道路上的殊道同归的过程,即无论当初年轻的选择是什么,疯狂亦或是安稳,都不可避免进入已定的世界线的收束。用片中的场景表现,就应该在20-40-60-现在这四个时间段里的四个年轻人,即使在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里,也不影响他们青春结束后的同质化。历史事件只应该是背景,反衬出不平凡里最平凡的情况,以此得出普遍结论。
可是他们四个人青春散场后,什么共同点呢?
反正我没看出来。
这样一部靠家国,亲情,爱情为噱头的片子,看到最后很容易让你忘记你在看什么。你只会被里面的感情所催泪,在结束时你一脸懵逼的时候,导演体贴的又告诉你答案(中心思想):要追随本心,无问西东。
emm……我严重怀疑导演拍完连自己想表达什么都不清楚。只好在尴尬的总结的最后硬拉出点关系——追随本心……
是的……四个主人公都是想做就做型,给你看的那些感人的啊时代的痛啊啥的都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这都是他们想做的事就行了。
可是追随本心不就是想做就做,不计得失,不留遗憾么,这与前面的发问有什么关系?追随本心,本身就是不考虑原本未来,创造新的未来的过程。eg.吴岭澜大学时代的转系,按题中说,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一直学理,然后“追随本心”——想学文,最后“无问西东”——学文。他追随本心的过程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所以按照问题给出的选项,这应是“不敢面对”,否则,他就会坦然接受学理的未来,并为之奋斗。所以导演究竟想让观众“敢”还是“不敢”面对未来?敢,就失去了本心;不敢,便是追随本心。所以这两句完全矛盾的话摆出来有什么意义?
综上,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文不对题。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最后吐槽一下刚开场20min的运镜,大量平移的镜头快把我看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