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夫子曰:“回,何谓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解:
本文讲颜回跟在孔子后面,亦步亦趋,求道不得的故事。
《庄子》文本里的孔子飘忽不定,一会儿儒者,一会儿道人,一会儿又走在弃儒求道的路上。本文展现的孔子应属于庄子认定的理想人型。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可“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颜回师孔子,如影随形,但却没能得到孔子真传。为何?
达摩晚年欲归西土时,要求弟子阐其佛法,以传衣钵。一弟子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曰:“汝得吾皮。”再有弟子尼姑总持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一见不复再见。”达摩曰:“汝得我肉。”又有门人说:“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如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曰:“汝得吾骨。”最后轮到神光,什么也没说,礼拜后依位而立,默然不语。达摩曰:“汝得吾髓。”所以法传神光。
颜回不得道,其实类似于达摩弟子(除神光外)的遭遇。三人分呈达摩遗迹,见地看似有皮、肉、骨的差异,其实本质一样。(不执不离文字似破文字障,一见不复再见似破有实障,无一法可得似破有法障;三破都不彻底,皆留余障。)孔子批评颜回:“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颜回看到孔子某地某时做了什么,就跟着学,但不知道自己用一颗“死心”对应孔子的“活心”,没得到精髓。这里的心是自然随顺之心,其最普遍的特征是“日徂”(变化),“而不知其所终”,“知命不能规夫其前”。这也是孔子的“有不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