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把无趣当有趣,实际上人生是充满着阳光的人生,即使经过战乱流离,可是现在变得非常无趣。”
最近无意关注到一个栏目,读书人,先打开的是压轴的最后一期,一段对李敖老先生十分钟左右的采访。
短片中82岁的李敖先生身体不适,仍然在病中艰难地配合采访。先生透露病情严重,距离生命的尽头大概还有三年......
一位82岁老人在四周堆满书本书架环绕的书房里伏案工作的样子是多么可爱可敬,布满皱纹的手有力度地握着钢笔,从满桌一摞一摞书籍中探出头,桌旁堆积着每天需要服用的各类药品,年老的身躯显得渺小,生命显得脆弱不堪。接受采访的整个过程头脑清晰口齿伶俐,丝毫不失年轻的意气风发,把人生最后一段时光活出二十出头的样子。
在这里,我不是借老先生谈政治,也不是要用长篇文字来表达对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的敬仰,而是抒发一位当代青年应有的反思和觉悟。
大学生活最怕的是千篇一律。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彼此融洽,我们即时分享喜怒哀乐。我们每一天每一天做着大同小异的事,那么我们志同道合,共同进步。
错了,这些表象就像魔鬼伸出的魔爪一般死死紧蒙双眼,加之迷魂散,让人失去方向丧失重心般地游离不定,飘忽度日。
融洽和谐地朝夕相处,不是阳光明媚大好早晨一起赖床,接连几小时窝在被子里抱着手机,彼此交流单调地只剩下用网络分享成堆垃圾信息;不是在该认真听课的时候,躲躲藏藏掏出手机,按着顺序一个一个点开购物App,一起琢磨最近该添置什么新衣新物了,一起纠结中午该预定哪家外卖了;不是在熄灯后的夜晚带着困倦的睡眼一起回到床上,还像守着大宝贝一样紧紧盯着电子屏,把Never say never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到无数次手机砸脸绝不睡觉。
看起来默契又自然,我们成天沿着相似的轨迹生活,完成着被框定的一项项所谓的任务。我们用做课后习题的方式进行课后复习(实则预习吧),旁边正大光明摆放着答案,坦坦荡荡地复制粘贴到作业纸上;我们一起草草了事地百度索引,敷衍完成选修论文。
我们朝着同样的方向做着同样的事,我们生活方式毫不冲突,我们志同道合,共同进步?
人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当人们经过长时间共处,一同沉浸并陶醉在这样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在不经历任何波动的生活中习以为常,是永远发现不了真相【“志同道合”,一起堕落】。还洋洋得意于自身的交往能力,还因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暗自庆幸。
没有能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也是一种无趣
楠楠情绪漂浮不定,很少交朋友,唯一的交际圈就是三个室友。可是她总是不断地亲手击垮这三个唯一的依靠,楠楠时常心情波动很大,让人捉摸不透,突然发怒咆哮,突然咧嘴大笑,突然捂脸痛哭,这都是常态。室友们主动关心,她不透半点风声总说没事,长此以往,慰问少了,她开始质问大家为什么不关心她了。
有一天楠楠满脸郁郁寡欢,一遍又一遍问室友:“我是不是一个很无聊的人?”
“没有,别想太多”“没有呀,你很开朗可爱啊”“没有啊,我们不是经常玩儿得挺开心吗”
咆哮声震荡了整个寝室,“不!我就是无聊的人!你们说,我是不是一个无聊的人?”
楠楠也时常问室友类似“我是不是最傻最笨的人”,接着不断反驳大家的否定回答,咬定自己的肯定答案,大声呼喊“不管!我就是最笨的人!”
种种无聊的问题接踵而至,再没有脾气的人也被折磨得无话可说了。
与楠楠的相处中,充斥着种种不需要回答或是回答不出的问题,大家却被楠楠追究着一定要有一个答案,而道道都像是“送命题”,小心翼翼也不知道哪一个字那一句话就戳伤了楠楠的心。
我不知道楠楠的内心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里属于哪一种病态,我也无法找到最恰当的与之相处的方式。我只知道,这样管理情绪的方式让人生畏,让人想要开导却不知如何行动,渐渐地亲手把自己隔离在情绪的孤岛。
毕竟应该明白,没有人有义务无怨地接收并且能够承受太多外来的负面情绪。
楠楠的大学像是自己圈定的牢笼,无趣当有趣,随波逐流地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室友行动一步,楠楠跟着动一步,一摸一样地重复着别人的生活。
我想说,是的,不仅无聊还无趣,甚至夹杂着把无趣的情绪强制灌输给他人的无赖。
有的人,注定只能做室友,做不了朋友。
所以,我很幸运,拥有真正志趣相投的闺蜜七年。我们沿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朝向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吧。与闺蜜相距千里,在不同的大学圈子里各有所得,网络消息的频率也不高,可是一种远远互相激励的感觉是不变的。偶尔的一声问候,时不时一句好好学习的鼓励,突然寄来能够让人醍醐灌顶的书与我分享。
志同道合与朝夕与共从来都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无趣的生活无声无息地吞噬着人的灵魂,似乎要吸走所有的生气。只有让自己变得有趣,才能吸引有趣的灵魂。
“现在年轻人的危机,不是没有钱,没有前途,而是同类化。”
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好看的皮囊变得普遍而廉价,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学历文凭相同的人一抓一大把,可是真正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有趣灵魂的确只是百里挑一。
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独处的孤独让人冷静,让人成长,让人学会慎独。享受孤独,不是高傲到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不接地气地远离任何社交。
独处,是给大脑放空的时间,整理杂乱无章的思绪,尝试着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总结上一段,迎接下一段生活。
学会承受并享受于孤独,是逃离同类化的不二选择。人是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靠相处互相学习,也更需要留给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空间去绘制一张独一无二的蓝图。
立上flag,坚持在宿舍熄灯后关掉手机屏幕,远离被精神鸦片的支配。室友们在三张床上三个不同方向的黑暗中仍然亮着刺眼的灯,对着手机屏幕乐呵呵。
而此刻的我,闭上眼睛,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让每一根神经从头至尾地放松,卸下所有沉重的包袱,良好的待睡状态下让身体里各个器官做着熟睡前的工作准备,保证有秩序的正常运转。
被快餐式阅读充斥的生活,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是垃圾一般的空壳不断增加脑容量的负荷,却天真地把无趣当有趣。
青春,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的每一段青春,不该是同类化的批量生产,应该是不可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