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
写完今天这一篇,2024年就结束了,从明天开始,每一天打卡就必须写下2025年开头的日历,这一刻,深刻的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但时间也是最为公平的,无论种族国家,无论贫富差距,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有相同的24小时,如何去利用、开发、享受这个时间,各自都有领悟、经历和必须的担待。
对一个城市的认知不仅有当下,还应该有历史,因为有历史才会有文化,有故事,有一个地域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很多地域、城市都会努力寻找历史的足迹,为能够发掘出属于本地历史的文化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他的历史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呢?考古界早年曾有“上海无古可考”之说。老一辈考古专家都说,在柏油马路上如何考古。1957年,崧泽遗址的发现结束了这一局面,并且至此进入崧泽遗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历程。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在发现的遗址上修建的博物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我按照导航,乘地铁转公交,很顺利的到达了这个比较偏僻的乡村—青浦区崧泽村,这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就是上海城市不断对外延伸的现在,它的周围依然是河港交错,农田棋布,而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就在此起步,崧泽文化也由其得名。
考古工作者历经半个世纪的发掘、保护和研究,还原了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实际上东海之滨的“小渔村”,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的兴衰历程。
遗址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启用,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
“发现”主要介绍了考古工作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的发掘情况,崧泽遗址发现了距今5500年前后包含一百多座墓葬的史前墓地,出土的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命名为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前文化之——“崧泽文化”。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诸文化,年代跨度为距今6000至5400年前,分布范围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崧泽文化是上海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工作者一边发掘,一边记录、研究,形成了《崧泽——新时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该发掘还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走进”一方面介绍了生活在崧泽的先人狩猎和驯化、石器制作、稻作农业起源、烹饪用具、饮食器皿、陶器造型与纹饰、饰品、陶器上的刻纹与符号等,所展示的器物形制完整、大气、精致,并且款型多样,可满足于饮食的多种的需要,碗盘豆碟罐盆杯等分类清晰,非常实用,灰色为主体色,既雅致又和谐;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墓葬的挖掘了解了当时的祭祀礼仪和下葬制度。
“传承”一方面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推测,距今5500年前后,继承马家浜文化而来的崧泽文化,成为环太湖流域的主体文化。崧泽文化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都有创新性发展,为后来良诸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的大发展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崧泽文化已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比如建造大型祭坛,大量礼仪用具,还有军权、神权和王权的起源等,说明当时社会不再平等,已有平民和贵族不同阶层的分化,文明时代已经到来。
经过10余年的筹备和建设,博物馆于201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定位为“遗址保护管理、出土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乡土史教育及文化休闲旅游”,致力于传承与守护上海历史。
在临时展厅,正在进行“续历史之脉,植守土之心——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十周年”展览,回顾了十年来博物馆在宣传、教育、服务所发挥的社会价值。看到一个有责任感的博物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所发挥的价值。
崧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立在通往遗址博物馆的石桥边,桥下是一条没有经过修饰的小河流,河道很窄,周围杂草丛生,它弯弯曲曲向远处延伸,视线开阔,引人遐想,沧海桑田6000年,上海的前世今生仿佛就在这苍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