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一节二年级小朋友的课,我们先玩Simon says 的游戏,然后找一个慢半拍的男孩子上来问问题,问到喜欢什么科目的时候,他说喜欢语文课,并且没有理由的,就是喜欢。(哇,喜欢你,没道理,大概是真的在语文的学习里体验到了快乐吧。)然后问所有小朋友,喜欢语文的举手,举了一大片,接着问喜欢语文并且能说出理由的举手,很快放下了一大半,最后几乎全放下了。然后几个根正苗红的宝贝说:“可以学会很多字!” “可以增长知识!”我.........你们是认真的嘛?这么正经的答案,再问下去应该就是报效祖国了吧。然后我就说,那数学还可以解决问题呢,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后来问喜欢数学并且知道理由的小朋友举手,他们又给了我标准答案:“因为数学可以解决问题。”我........
就在我们讨论喜欢数学的理由的时候,忽然一个小朋友喊:“老师,芊芊哭了!”然后我就把芊芊和让她哭的人一起上来,(是偏远乡镇的小学,我临时上他们班的课,有时候教音乐,有时候教美术,有时候自习)问男生的名字,又问他为什么要打她。小男孩别扭的说家乡话,我说你不会说普通话吗?他说不会。其他小朋友说他会。我就用普通话慢慢引导,然后他嘴上说不会用普通话说,其实是不好意思,没有被关注过,然后我和他用普通话说了几句,他便自然的和我用普通话交流了,说明是女生先拿纸团扔的他。
我便问所有小朋友:“芊芊拿纸团扔她就应该被他打吗?”小朋友异口同声的说不应该。我又问,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举手说:“因为芊芊没有打他。”我继续问:“那如果芊芊打了他,他就可以打芊芊吗?”小朋友又异口同声的说:“要打回去!”接着一个小女孩说:“我爸妈说了,要打回去!”我又问:“打回去之后呢?”小朋友不假思索的说:“告诉老师!”我........“你们觉得打人对不对呢?”小朋友回答:“不对!”那你们会向对方道歉吗?小朋友不吱声了。很明显,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说对不起。我说:“你们为什么不愿意说对不起?”小朋友不吱声了。我:“你们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吗?”小朋友又不吱声了。我:“打人是不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会犯错,这没什么的。承认并原谅自己会犯错,这是我们变好的第一步。好,你们愿意承认自己犯错了吗?”小朋友:“愿意!”那犯错了要说什么?小朋友:“要说对不起。”我又问那个男生:“你觉得你做错了吗?”小男孩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说那接下来呢?小男孩和小女孩说了对不起。
然后小朋友说谁谁谁都打过芊芊。我就让芊芊把打过她的人都叫上来。一个一个问,他的同桌打她的理由是她上课画画。我说:“芊芊上课画画就应该被打吗?认真思考一下,觉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不合逻辑?”小男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说,下次打人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打,这个理由成立吗?然后同样的,小男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说了对不起,芊芊也说了没关系。
其实芊芊这种情况就属于大多数老师常说的,他们为什么不打别人偏偏打你?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关于这个观点,芊芊的确有不讨喜的地方,但是这并不能让其他同学毫无理由并且理直气壮的去打她。她几乎处于被打—哭泣—报告老师—老师惩罚打她的小朋友—她觉得自己心里舒服了的怪圈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全班人都欺负她。受害者没错,但是她自己的心理也不健康了,这种受害者心理,每次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永远都在一个问题里。
其实小朋友并非无理取闹,很多时候他们不过是觉得好玩,但是觉得好玩的多了,就形成了一种恶习惯性,老师也不经意给每个孩子贴上了标签,小孩子就按照家长老师给自己贴的标签去做了,尽管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就像昨天班上弟弟把哥哥按在地上拳打脚踢,头皮都淤血了,家长来了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痛骂痛打,甚至说出了你是不是觉得哥哥死了他才开心。还列举各种他在家的自私行径。父母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已经给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我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引导的时候,他已经不开口了。我也是有这种困境失语症的人,我非常理解小男孩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但是这个真的不是我三言两语就可以引导好的。只希望他能多被爱一点。
真想矫情的引用先生的话——救救孩子。
配图是这个班的小朋友画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