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觉得自己做事、思考的时候总是过度在意细节,而对于宏观层面的关注非常少。比如理财方面,知道如何记账、怎样使用信用卡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思维提升一个境界,看到世界经济版图是如何形成的。在豆瓣搜书的时候,找到了这本在1999年获得了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大奖的作品--《白银资本》
作者贡德·弗兰克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学的时候,他的导师,恰好是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而后者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超发,这一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同,并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里的主要观点在于,从哥伦布时代的航海大发现到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种观点跟我们之前听到的有很大不同。
根据资料显示,由于航海业的发展和皇家的支持,西班牙在16世纪初期就已经到达了今天的秘鲁和墨西哥等地区,并且从当地挖掘了10万吨以上的白银运离了美洲地区。其中的一半一上,都运到了中国。
在1500-1800年间,玻利维亚、秘鲁和墨西哥占世界白银生产和贸易的份额超过85%,这一信息,跟2013年世界白银储量的全球分布基本吻合,可以看做是有效的数据。
如果说西班牙人手里有坚船利炮,导致南美生产白银却不能从中获利,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开始了早起的萌芽(明朝1368年―1644年,中后期开始萌芽也就是1500年左右,跟本书所研究的时间段也大量重合),那为什么中国当时需要这么多的白银呢?
有资料记载说明朝占世界GDP的1/3,数据虽不一定准确,但也大致反应了明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强大国力。就拿当时生产的产品为例,有瓷器、丝织品、棉布、砂糖、粮食等等,不仅品质优良,而且成本上直接秒杀外国舶来品:
丝织品的价格是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的1/3,
棉麻制品是墨西哥市场上欧洲货的1/8,
铜和铁在东南亚的菲律宾,价格仅仅是欧洲的1/4,
至于日常生活的肉类水果蔬菜价格更是低得令人发指,以至于有的国外神甫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说:这简直是不要钱。。。
如果当时就有电商的话,中国的O2O早已领先世界400年,亚马逊可能根本没有喘息之地。
2.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
所以欧洲的航海先驱们也嗅到了这里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开始做起了白银的“中间商”,把白银从南美、欧洲等运送到中国收取高价,同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低廉且商品品质良好,大量购买棉麻丝织和瓷器药材等除垢欧洲,这一进一出,早已让航海家完成了早起的资本积累。
但是好景不长,16世纪中后期,航海先驱西班牙后院起火,塞维利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前面开拓疆土的进程,并且对中国的白银流入产生了直接影响。经济危机之前每年停留在印尼的中国商船是41艘,而危机之后急剧下降为6艘,加上其他的限制入口等政策影响,中国白银流入量锐减。
《白银资本》中第93页提到,东南亚曾是世界上最富裕、商业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可能就是从东南亚成为欧洲到中国、印度的白银中转站开始的。
虽然明朝经济自给自足,但中国并不是白银生产大国,大量的白银仍然需要进口。
明朝末年通货膨胀严重,导致江南地区粮食价格急剧攀升,而丝织业发达的南方地区主要靠白银交易,白银流入锐减跟通货膨胀二者的效应叠加,让当时的南方人民不聊生。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紧接着在1626-1640年间,接连发生了洪涝和干旱,导致人口下降了40%。
所以说,《白银资本》中关于中国和印度在16世纪世界经济的地位是属实的。这点跟世界主流经济观点认为的,欧洲一直是世界中心不同,所以作者弗兰克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他能够不惧权威,勇敢提出自己的经济历史观点,就冲这一点,这本书就值得一看。
不跟随,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治学态度,不是吗?
迷路的指南针,一个爱读书、爱英语、爱分享的东北汉子,欢迎来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