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周国平写的这个序,很多共鸣。仿佛写出了我平日的所思所想。
但在序的最后,作家对于自己《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畅销而感到沾沾自喜,我甚为反感。妞妞的遭遇,是个悲剧,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巨大悲剧。哪怕是通过写作,作为痛苦的出口,写出来,那也似一个文字的墓碑。因之畅销而沾沾自喜就没必要了吧,仿佛在兜售痛苦、贩卖死去亡灵的痛苦。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人,是复杂的动物。姑且不去理会这最后的部分。把精华的部分摘录之。
可是,如果你对人生的意义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不愿意虚度这一生,那么,读书对于你就非常重要。
其实我们平时可能都在读书,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一下,大约有三种目的。第一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譬如说你的专业,你的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第二种目的是消遣,工作累了,业余的时间翻翻报纸,上上网,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拿一本书在手里,纯粹是为了放松一下,这也不属于我说的阅读。那么在我看来,第三种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在精神上成长,内心变得丰富、充实,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当然这三者未必是对立的。
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精神生活,仅仅是肉体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他还不是真正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阅读你就能赚更多的钱吗?也未必。阅读给予你人生的不一定是这种外在的成功,而且我认为,以外在的成功为目的去阅读的人,他首先动机就不纯,他是读不好的,读不懂的,最后他会失望的,会放弃的。
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哪怕他在外部世界里仍在做着相同的事情,但是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那么实际上他就是做着不同的事情。......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职业,如果内心世界不一样,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我自己感觉,读书不但能让人内心丰富,而且能让人心静。有的人说,周老师你很有定力,你很安静。我的确是这样的,社会上的活动我很少参加,现在讲座是多了一点,但是我也比较节制,谢绝了大多数的邀请。我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和写作,我真的感到那是我最愉快的状态。老是参加社会活动的话,那个心就会变得浮躁,整个人就散了,这对我那种最愉快的状态是一个损害,所以我不愿意。我觉得读书是特别大的享受,甚至比写作还享受,我说过写作是一种支出,把自己的储藏往外掏,而阅读是纯粹的收入,是在增加自己的储藏,让人感到很充实。你内心充实,这颗心自然会安静。名利当然也是好东西,不是坏东西,但只是次好的东西。如果你已经得到了最好的东西,同时你的物质生活还过得去的话,你对那个次好的东西当然就不会太在乎了。
我还感到,阅读不但能够让我有一个好的心境,能够养心,而且能够养生。一个人生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心态不好,忧虑,苦闷,焦躁,纠结,这是最容易让人生病的。包括癌症,癌症病人患病之前往往有一段心情忧虑的时期。所以,心态好是最重要的养生。长寿这个东西,你自己是支配不了的,我相信每个人的基本寿命是注定了的,老天已经安排好了,你特别注意的话,也延长不了多少,当然你不注意的话,可能会缩短一些。这样你就不要太在乎了,你太在乎的话,心里纠结,反而会不健康,会缩短。多读点书吧,从读书中获得快乐,调整心态,或许可以尽你之可能长寿。你看大学者中寿星相当多,就是这个道理。我就说我的主要的养生之道就是写作和读书,这让我经常有一个愉快的心态,如果没有读书和写作的生活,可能我早就是一个你们看不得的老头了。
阅读能养心,能养生,我还要加上能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
我还要加上一条: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种精神氛围。父母爱读书,孩子会受到直接的熏陶。父母不读书,要让孩子爱读书,实在太难。现在让人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忽略了这个更加重要的精神环境。
信息如潮水一般涌来,绝大多数是和你没有关系的,和你的人生、和你的灵魂是没有关系的。
你真正读了书,你是有根的。
其实一个人所能读的书是很有限的。......不要以为平庸的书无害,世界上平庸的书实在太多了,它们占据了数量的优势,你一不小心就会落在它们的范围里。它们真正是在害人啊,不但占用了你本来可以读好书的时间,并且使你在精神上变得和它们一样平庸。(这段话正是我最想对某人说的,买了那么多“机场书店型”的书,不如精读一些经典。可惜,他与我,已是两个平行世界的人,未必看得到了。)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也说出了多数人心目中经典著作的两个特征,第一是听说它们重要,第二是觉得它们难读。我比较欣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下的定义,他说经典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在重温,似曾相识。因为什么?因为它们谈的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是人性和人生的问题,你多少也想过,所以会感到熟悉。第二个特点是你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次读到,仍然有新鲜感,仍然有新的发现,它们是一个宝藏,可以让你不断地挖掘,它们和你之间会不断地发生作用。
我觉得他说的这两个特点和我自己的感受非常吻合,我也是这样感觉的。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想人生问题的,人生的意义,生和死,爱和孤独,等等,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包括哲学著作、文学作品,就会感到惊喜,原来那些大师也在想这些问题,而且许多想法是相通的。实际上这些问题人人都会面临,人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我觉得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里面真的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关注自己的灵魂生活,才会和大师有共鸣。你为什么会喜欢一本书?是因为你和活在书中的作者的灵魂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我称之为精神上的亲缘关系,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灵魂觉醒了,你灵魂中本来有的东西,你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在读的过程中被唤醒了,这种感觉特别好,这是我们喜欢一本书的理由。
光吃窝窝头,把菜钱省下来买书,就这样买了几百本书。可是,很长的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通过大量读经典,我就说我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好不好,我闻一下就知道了,翻两三页就知道了。那些平庸的书,我绝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它们上面,这形成了我一贯的趣味,这个趣味持续到现在,就是爱读那些大师的书,你读进去了会发现真的不一样,那些平庸的书档次就太低了。
你总去读那些平庸的书,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你去读伟大的书,你当然不一定成为伟大的人,但是你心里有了那些伟大的东西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怎么读经典原著,......不要在难点上死磕。实际上你在这样读的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