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变形记》已经很熟悉了。作为一部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来自城市娇生惯养的少年少女和在农村长大,家境贫困的孩子们交换“身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这些送去通过“体验生活”的城市孩子,往往都有:花钱大手大脚、身着奇装异服、不务正业等毛病,而其中最无法让人接受,并将其认定为“问题少年”的莫过于与父母对抗,更甚者殴打父母。
而社会新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但造成这种局面真的都是因为他们的错吗?
没有人天生懂得善恶,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渐养成一套行为习惯罢了。
溺爱,正是促使他们行为败坏的元凶!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通常跟家庭教育有关。
“慈母多败儿”,许多父母都知道,溺爱是不好的,它会直接摧残孩子的身心发展,但当身处其中,却很难意识到自己正在溺爱孩子,那么究竟怎样通过日常表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呢?
这里,笔者列举几项典型的溺爱形式:
0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
如吃"独食",好的食物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
过"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有很多人贴合体会让他像"小皇帝"一样;
02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03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
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生活中,我们往往很敬佩那些“自律”的人:
他们有固定的生物钟,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不让手机成为他睡眠的障碍,也不让怠惰成为赖床的借口。他们的桌面总是整整齐齐,桌上放着一天的行程规划表,以及上周满满当当的行程和收货……
出于对这类人的向往,市面上充斥了各类教你变得“自律”的书籍,“番茄钟”,“潮汐”这些从外界强行控制你合理使用时间的工具层出不穷。
但每一个人都是“逼迫”自己自律的吗?
如果我们让孩子从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以后是不是不用焦躁的查阅各种各样的书籍,寻找“如何自律”的答案呢?
改变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04
乞求央告
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05
包办代替
大事小事都父母干
如从不进厨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很少让孩子做家务;
许多家长,尤其是在孩子处于中学阶段,考虑到孩子学业压力大,而将家务活等一揽子承包,并自诩是为孩子好,渴望节省这些“无用”的时间给学业。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的。不仅不利于习惯的养成,还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生活点滴的缺失,将在各方面阻碍他内心的成熟。
体验生活是丰富内心,更是活生生的素材,我想这些家长的孩子书写记叙文恐怕面临障碍,因为他们不够“接地气”,更无法抒发真情实感。
06
大惊小怪
娇惯孩子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07
剥夺独立
时时刻刻看到孩子才放心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让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08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09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几种溺爱的形式,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