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入门笔记

计划长期更新

更新日期 内容
2025-7-10 新增
2025-7-11 更新水温,重新测量了烧水的温度,更新兑水控温情况
2025-7-16 更新蒸烤箱火力情况,更新设备购买,更新器具,新增烤豆子记录

前言

自从被种草手冲咖啡,第一次在家里自己烘烤生豆,浓郁的油脂味道让我一下就沉迷其中,对咖啡的好奇心也在同一时间拔高一层。但我很明白自己的需求,一是不会在设备器具上花费不必要的投入,仅保留必要的手冲即可;二是保持喝手冲的方式,不会参杂打奶泡、糖浆等其他做法。总的来说就是保留最核心基本的器具,品尝最本质的咖啡,拒绝花里胡哨
无论如何,咖啡豆在我眼中就是一种饮品,因为生豆方便存储,烤豆子就像自己炒茶叶,喝的新鲜、玩的开心就行,拒绝格式,只抓灵魂(可能还是理科生的灵魂吧hhhh)

决定性因素

身边咖啡达人朋友讲:一杯咖啡做出来的味道如果有100分值,咖啡豆品种占50分,烘烤占25分,磨粉冲煮占12.5分,最后的12.5分就是使用的器具等乱七八糟玄学因素,只要豆子好,味道怎么都不会差。
问:怎样的豆子好
答:一般贵的好
(-_-)

品种

分为两类,罗布斯塔、阿拉比卡,阿拉比卡总是记成阿拉卡比(可能是卡比兽?),后来发现一个诀窍,罗布斯塔和阿拉比卡最后一个字都是a的音

  • 罗布斯塔:800米海拔以下,品种偏苦,产量大,没有被市场炒作的很厉害,价格实惠
  • 阿拉比卡:600-2100米海拔,海拔越高,日照量越多,温差越大,甜性物质积累越多,理论上海拔越高甜感越好。但种植面积越少,产量越少,市价可能会高

这两个品种就类似咖啡豆的两个部落,在各自部落中根据产地等条件再划分不同的具体品种,也有原生种,就代表这个大品种没有细分
有的产地因为口感、风味独特,会将产地名称直接命名这种豆子的名字,如瑰夏村的瑰夏,慧兰的慧兰
一般手冲喝的大多是阿拉比卡

产地

全世界有很多地方种植咖啡,产区本身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 经纬度:涉及气温、气候、湿度
  • 海拔:涉及日照时间长度、强度、温差
  • 地块:土壤酸碱度、水质、病虫害、种植面积(产量)
  • 产区国家经济:地缘政治影响、咖啡豆种植政策、进出口政策,主要和价格相关
  • 咖农:农业种植技能的数量度、对咖啡豆的重视程度(精培、粗放)
  • 处理站:处理站负责将咖啡鲜果进行处理,处理站相关因素有场地面积(产量、储存)、设备投入(挑选、处理、产量、品质控制)、设备自动化程度(品质控制、特殊处理方式自动化控制)、人力(熟练工操作、人工挑选)、处理方式等,有的处理站有长期执行的、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特殊处理方式,风味和口感上比一般处理方式更加独特,如厌氧、酒桶等

每年各地气候都有变化,每年的豆子生长情况都有变化,甚至在出品的过程中也受当地、国际市场情况的影响,如果市场价格高、变化快,咖农和小处理站可能会降低出品品质,中间商参杂低成本豆子或陈豆,导致商品质量下降,但价格不变甚至升高

分级

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标准,大多按照瑕疵率、风味等主要因素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是G1-G5,G1最高,瑕疵豆最少,品质最好,价格最贵(赛级豆、竞拍豆不讨论)
G1我是舍不得买,但G3又担心瑕疵豆太多,看价格选G2或G3吧,前期熟悉烘烤设备用便宜豆子。熟悉设备性子了,有钱买几两G1尝尝。口粮豆还是得考虑价钱
其他分级标准思路大差不差,不喝高品质豆懒得了解那么细

处理方式

将咖啡鲜豆处理成为干燥的生豆的过程就是处理方式,一般常见的有

区别 水洗 日晒 蜜处理 厌氧 酒桶 其他复合处理
操作方式 鲜果泡水里洗干净,生豆上没有果胶,晒干 鲜豆在太阳下晒干,再去除外壳果肉 保留鲜豆的部分果肉日晒 将鲜豆放在桶里隔绝氧气或灌入二氧化碳,让鲜豆在厌氧环境发酵一段时间 在酒桶发酵一段时间 例如双重厌氧,就是厌氧两次;厌氧日晒,就是先厌氧后日晒;按名称规律
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生豆上没有果胶,颜色偏绿,特点就是洗的干净,没有灰啥的 颜色晒的没那么绿 有少量果胶,颜色发黄 还没买过没喝过 对酒桶要求高 对处理站设备和技术有要求,对处理设备像酒桶有要求
风味口感 口感干净,酸味明显 发酵风味醇厚有甜感 相较之下甜感多些,产量没有前两个多 还没喝过 酒味明显 一般价格偏贵,特殊处理的成本高,产量相对没有水洗日晒蜜处理多
价格影响 较贵 比水洗便宜 和日晒差不多 不知道 不知道 根据具体处理情况看
主要产区(百度AI) 湿度大的地区(如 哥伦比亚 、埃塞俄比亚) 有明显旱季的地区(如巴西 、埃塞俄比亚) 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高海拔产区 拉美(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非洲(埃塞俄比亚、卢旺达) 洪都拉斯、哥伦比亚 云南、巴西

风味

咖啡品鉴有特别详细的一个风味图,但是需要专门的锻炼,对家庭自己喝的来说,就靠天赋了
风味受生豆存放情况、烘烤程度、熟豆存放情况、冲煮手法、水温、品鉴温度等影响,据玄学说不同厚度、宽窄口、材质的杯子也有影响,我个人理解就是保温程度和品尝时入口的量以及在舌头上覆盖面积的区别
以下是自己随便喝喝自己的理解:

  • 柑橘味:就是酸味
  • 醇厚感:苦的纯不纯
  • 一体感:喝完后,打开口腔,没有明显分层,味道充斥的很均匀
  • 花香:就是花香,贵的瑰夏花香特别明显
  • 黑巧克力、可可:苦味
    甜感:喝完后喉头的回甘,或者二次冲泡的小甜水
  • 果汁感:在冰咖啡中很容易品尝到,是类似奶茶店里多种热带水果的水果桶,喝完再加第二次水泡一会儿的口感,比较柔顺
  • 胡椒:会有一种辛辣的错觉,在外面咖啡店喝过冰美式SOE特别明显
    其他还没啥特别深刻的感受

烘焙程度

一般根据烘烤程度分为

区别 极浅烘 浅烘 中烘 深烘 城市烘焙 意式烘焙
颜色 浅棕色,色相偏黄 棕色偏浅 棕色偏深 深棕色 黑色 碳化
风味 容易有轻微生味,酸味多,风味足,对豆子品质要求高 酸多苦弱,风味平衡,有回甘 酸苦平衡,苦味不强烈,风味稍弱,回甘少 苦多酸弱或无,除苦之外味道少,品尝有醇厚感,油脂多 纯苦,无酸,油脂充分 手冲不喝,主要用在咖啡机或摩卡壶
烘烤后豆子表面油脂 泛油光 出油明显,触摸沾一手油 与深烘差不多或稍少 已在烘烤时被蒸发
一爆二爆 一爆左右 一爆后快速取出,开始有油烟 二爆后快速取出,开始有明显油烟 二爆后1分钟,大量油烟 二爆后1.5分钟,油烟稍少 烤成碳,没有油烟散出

手冲一般喝浅烘、中烘;极浅烘掌握不好;深烘冲出来都是苦的没什么特点,浪费豆子

家庭烘豆设备

在家用过三种设备,一个是小陶锅在燃气灶最小火,用竹木铲翻炒;二是户外太阳能烧烤炉,400ml容量很小,但刚好够烤豆子;三是蒸烤一体机自带转叉,买的烤笼可以实现旋转烤,主要用热风+旋转(即空气炸锅)

  • 小陶锅需要持续翻炒,大概十几分钟,每次都受热不均匀,一锅出来有浅烘有深烘
  • 太阳炉主要是真空管内部受热不稳定,中间温度高、两侧温度低,需要隔几分钟抽出来自己翻翻
  • 蒸烤箱配合烤笼很省心,但是豆子上面一点油光都没有……可能都被吹散了,烘烤颜色倒是挺均匀的,每次100g豆子只用烘十分钟

等总结好具体的火力时间在更新上来

*2025-7-16:蒸烤箱有热风、烘烤、热风+烘烤等模式用于烤豆子,热风就是空气炸锅,烘烤就是热管,但只有顶部有,热风+烘烤就是两个一起工作
拼多多买个烤箱温度计,经过空烧测试,热风升温最快且最高温比烘烤的高,可能是蒸烤箱功率或测温探头位置的影响,温度计测量炉内温比设定温度要低20°左右,且升温曲线比较缓
后面计划用热风暖炉和低温烘干生豆水分,热风+烘烤的热量比较充分用来烤豆子

烤豆子记录

以前的就不记了,从测试蒸烤箱火力开始往后记录

时间 名称 豆种 烘烤生豆重量g 烘焙参数 烤后重量g 失水率% 品味
2025-7-15 蜜桃红茶 阿拉比卡原生种 100 热风170°10min暖炉,放入豆子,热风170°5min脱水,烘+风230°26min出炉,冷却盘2min 80.5 19.5 深烘,烘焙程度均匀,苦味纯,切开查看豆子内部质地均匀,二冲、三冲有香味

储存

密封袋、密封盒、或者带盖金属盒,阴凉密封防晒。其实100g还好,每天一次,一周就喝完了,没太管豆子放冰箱什么的,生豆喝完现买现烘不囤货
生豆保质期相对长一点,也注意阴凉密封防晒即可,我当前都按500g包装买,自己没配备真空机,还没买过更大规格的,小一点分量也更方便储存
网上还有“养豆”的一些说法,自己小批量烤,100g熟豆也不会喝很久

研磨细度

一开始买了一个很便宜的电动陶瓷磨心的磨豆机,虽然省事,但发现陶瓷磨芯有明显损耗,导致磨出来的粉会越来越粗,同时我也担心陶瓷磨芯的碎屑会漏下来,所以后来换成一个全铝合金材质的七星鬼齿锥刀手磨,这个用这感觉挺好,短时间应该不会换了
原来的电动磨豆机我发现用来磨孜然很方便,做孜然盐味道不错,方便省心hhhh就是孜然的油性和味道特别突出,磨豆机磨过一次染上味道就洗不掉了,全拆洗洁精浸泡洗都没用,怀疑是渗入了陶瓷磨芯的微小缝隙洗不到
说回来,磨豆子根据用法不同有不同的需求:

  • 咖啡机做浓缩意式需要细的
  • 手冲一般是细砂糖到粗盐范围,根据豆子的烘焙程度和想要的味道确定,越细越浓,越粗越淡
  • 摩卡壶、法压壶、虹吸壶都没买过
  • 冷萃一般砂糖就可以,我习惯粗一点,如果是砂糖粒径泡一晚味道挺浓
  • 爱乐压一般是砂糖左右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仔细的抓点粉抹手上看粗细,后面根据喝的口感,凭感觉调反而更准,买的豆子不一样硬度不一样、烘焙情况不一样会影响磨粉效率和情况,即便手磨没有调整粗细,还是会有细微的变化,直接看看不出来,冲泡后看陨石坑就比较明显

器具

当前买的有:

  • 一个350ml不锈钢手冲壶 4
  • 一套国产爱乐压 63.7
  • 一个七星鬼齿锥刀手磨 222.1
  • 一个电动磨豆机 57.42
  • 一套V60玻璃滤杯 11.8
  • 两包v01滤纸 7.8
  • 一个塑料蛋糕滤杯 18.01
  • 一包蛋糕滤纸 9.89
  • 一个聪明杯底座,正好可以配合v60滤杯用 18
  • 一个冷萃壶 17.26
  • 一个厨房秤 13.2
  • 一个烤笼 22.8
  • 一个筛网 16.9
  • 一个喷雾瓶 1.01
  • 一片铝片 5.5
  • 密封罐密封袋若干(不是咖啡豆专用的金属罐)
  • *2025-7-16:烤箱温度计 6.04

差不多新买的就这些,家中自有养生壶、烧水壶、蒸烤箱,以上500左右(我的天),虽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有的没的器具,心动过后想想没必要,不涉及核心需求

*2025-7-16:买的烤笼只有一个搅拌叶,另外买了0.2mm铝片,剪刀裁剪并另外加装了三个搅拌叶,因为蒸烤箱转叉转速不能调,只能增加搅拌叶来增加翻搅次数


四叶烤笼

使用买的筛网,配合机箱风扇,用手电钻电池供电,一个简便的冷却盘get,带光污染


光污染冷却盘

买过的咖啡豆

时间 名称 生熟 品种 产地 分量 价格 渠道
2025-1 瑰夏G3 瑰夏 巴拿马 散装 40+52.3+ 朋友送的
2025-1 歌迪贝果丁丁G1 果丁丁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 G1水洗散装 143.4g 朋友送的
2025-4 小样 卡蒂姆 云南 蜜处理浅中深烘各50g 25.9 淘宝
2025-4 小样 阿拉比卡卡蒂姆 云南 水洗100g 29.9 淘宝
2025-4 小样 阿拉比卡卡蒂姆 云南 日晒100g 与上合装 淘宝
2025-4 小样 阿拉比卡卡蒂姆 云南 蜜处理100g 与上合装 淘宝
2025-7 瑰夏村·BANGI·红标·Gori瑰夏 瑰夏 埃塞俄比亚 80g 20 拼多多
2025-7 杏仁松饼 罗布斯塔 乌干达 200g 21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雪莉 莫卡庄园 酒桶发酵浅烘16g 21.1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瑰夏 埃塞俄比亚格拉纳庄园 日晒浅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花魁8.0 古吉 日晒浅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果丁丁 耶加雪菲 水洗浅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花魁王 古吉 日晒浅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阿瑞恰 耶加雪菲 水洗浅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尝鲜组合装 黄波旁 巴西 日晒中烘16g 与上合装 拼多多
2025-4 农科院云南咖啡 阿拉比卡 云南 中烘200g 21.8 拼多多
2025-7 甜橙菠萝 歌迪贝果丁丁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 日晒500g 53 小红书
2025-7 蜜桃红茶 阿拉比卡原生种 埃塞俄比亚东非大裂谷卡法森林 水洗500g 36 小红书
2025-7 黑钻奶酪 苏丹汝美 哥斯达黎加卡内特 重发酵蜜处理200g 40 小红书

以上仅作自己购买记录汇总

水温

一般讲手冲水温在86-94°,浅烘92°,中烘90°,深烘88°,上线下浮动1-2°,由于没买精准控温的烧水壶,就用家用养生壶和电磁炉烧水壶。因为海拔低,电磁炉烧水壶烧开可以到100°,甚至这两天来台风影响了气压,烧开水能有101.4°,但从水壶倒进不锈钢手冲壶,加热手冲壶的同时,水温会快速下降到94-95°左右,养生壶虽然可以控温,步进1度,但水壶太大,上层水温和底部有温差
最开始我拿食品测温仪用,后来懒得弄了,凭感觉直接冲,大概就是在92上下,如果需要快速降温,我按250ml沸水+30~50ml常温水调配86°水

目标温度 沸水量(按手冲壶94°计算) 常温水量(按28°计算)
94° 250ml 0ml
92° 250ml 8ml
90° 250ml 16ml
88° 250ml 25ml
86° 250ml 35ml
84° 250ml 45ml
82° 250ml 55ml

*2025-7-11:还是得注意下水温,今天测温后冲泡感觉以前的温度可能都有点偏高

冲煮手法

网上视频特别多,各种金龙鱼、三段式、一刀流、冠军冲法,都是要练手稳的。但基于朋友讲的,味道主要就和豆子相关,所以我现在只搞一刀流:粉量两倍水焖蒸+一次性注水到1:15
也不管什么萃取时长,焖蒸的时候看上层粉脱水有点干巴巴就开始第二段注水
自己喝的开心就行
一般烘的越浅需要水温越高、浸泡萃取时间越长,烘的越深水温越低、浸泡萃取时间越短
至于截尾流,如果细粉堵通道就移走,没堵就喝
聪明杯很好用,但还没咋研究

日常消耗量计算

我当前一次消耗15g豆子,每天一次,一周就是105g,一个月不是天天喝,也就三四百克熟豆,生豆一斤烤出来也就四百多,所以差不多一个月消耗一斤生豆
但我喜欢冲过一次后,再从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喝风味,第二三次单纯喝小甜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