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号,是我开启简书日更的第一天,距离我上一次写作已有小一年了。
因为是第一天,为了不重蹈去年公众号的覆辙,我决定在开篇回顾一下之前为什么只写了一篇就不继续更新的原因了,好由此开路,愿做好的开始。
去年的7月2日,我的第一篇稿子诞生了,标题叫做《真希望20岁就能懂得这个道理》,有点标题党的形式,内容大致是选读了《意志力》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写作思路大概是论述的形式,用两个论点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亲身经历,然后列举了一些例子来作论据,最后升华主题。
我还记得写这篇稿子的当时状态,每天虽然只睡一小会儿,但精力异常充沛,像是在写一部传世之作一般,连续几天写到凌晨2点,然后第二7点又爬起来继续写。
那个时候的我,只读了几篇公众号的文章,没想过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因此写完之后我发现,最后的文章和开始的大纲相差甚远,甚至最初的大纲基本上一点不剩,这样低效率的写作到底是为啥呢?我想了想,觉得和我记录文字的方式有关。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是写作,只是记录,因此在我敲字的过程当中,无论想到什么我都事无巨细的写出来,最后写完之后,因为整体文章冗长,我会硬想一个标题出来,然后把大致内容全部往上靠,由此诞生一篇文章,所以效率很低,并且这样的文字其实并不具有价值,就像我现在写的这些文字一样,因为早上不小心点到了,晚上洗完澡才想起来,所以急忙的写点东西,凑活一下。
但在敲字的过程当中,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之前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敲字了,因为敲字的过程,对我而言,才是真正知识内化的过程,在敲字的时候,很多东西往往会想的比我读书时,想的更加深入,因此我选择这种方式。
这样想想,似乎这些文字又充满了价值,因为于我而言,这篇文章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界点,用作第一篇口水话,真是再好不过了,未来在简书的日子了,我想主要以读书笔记、读书感悟、主题分享的形式,进行一些内容的输出,表达形式肯定会和这一篇大不相同,所以再来看这篇文章,肯定很有意思。
由此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