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共读清一山长解读的道德经《序》,共24页,我们把它读厚了又读薄。
掩卷而思,山长说了个啥,我学了个啥,悟了个啥?行动上用出来多少?
一行字浮出思绪:
做人:返朴归真,文质彬彬,做事:看清虚实,守住本真,最终:实现幸福人生。
1、返朴归真的理解应用
理解:做人要思维清晰,说话不要说一些概念,有意添加别人说话的一些意思,尊重事实,不活在虚幻里。
应用:以前的自己习惯了说话写文章用华丽的词,说话也习惯性的就从嘴里蹦出成语,四字词,和朋友打电话也被一边的先生说,你这给别人当老师了?几年的反思和觉察和改自己的底层信念,现在这种“把概念往嘴上一挑”的毛病终是有所改观了。
2、文质彬彬的理解和应用
理解:说一个文质彬彬的时候,其实是说他的天然和非天然的东西,结合到了一个良好的状态。也是在说的是人要有一个平衡的状态,就是阴阳合一。
扩展理解:阴阳合一,爱怕同源,善与恶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厌及是恋,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应用:以前的自己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如人。同时内心也很自大,总是在内心不服气别人,听个课也在内心对老师指指点点。后来就明白了,自卑的那一面是自大,越自卑就越自大,因为他们是一对平衡,阴阳的存在。现在自己慢慢向平和靠近,内在也不那冲突了。
阴阳是一对平衡的存在,这本是宇宙的规律。这让我明白,凡事有阴有阳,就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你选择看见哪面。近600天的不抱怨打卡的练习,让我养成了在出现自己以为不好的事情时,去找它阳的一面,带来更多的心灵平静。
厌及是恋,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我为什么经常讨厌先生,因为我爱他,在乎他希望得到他的爱!恋越深,厌越深。现如今,也能从这漩涡中出来,不分阴阳,不内耗。
3、看清虚实,守住本真
理解:分析事情的真像,当我们去分析事实,一个概念一个概念把它厘清的时候,就发现我们拥有了不糊涂的智慧,拥有了清醒地面对自己生活的智慧。
应用:我爱花,先生从没送过我花,我生气?先生不认为花代表爱,先生认为一家人平安在一起是爱。花是一个概念。
我很差劲也是一个概念,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一颗真心,用什么可以代表我掏出来给你看看。恐怕不是一时一日的一个代表物,而是在一朝一日的相处中。
4、幸福生活
这个幸福生活不是外在的,不是物质的。它是用心的仗量,不与别人比较,我拥有的东西有多多,我拥有的智慧有多多。我的幸福是我过的知行合一的每一天,我真实存在的每一时,我心灵宁静的每一刻!
对于道德经的了悟,对于宇宙的规律,对于我在三维世界的存在,还在认识中。一点点了悟,一点点行动,正所谓一程一程出发,一山一海升华。相对于6年前对《序》的理解 ,感受到自己少了很多的纠结和思维的僵硬,也少了些文绉绉的表达。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呵呵!
把以前写的也贴过来,留个印。
与伙伴们共勉!
浅谈阅读《清一解读道德经》序言部分的解理层次
2018—11月
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基本都耗在山长解讲道德经序言部分这块了,笼共十二页A4纸的内容,愣是让我给读厚了,越读疑问越多,越深入思考,越觉得自己不能顺畅的联系实际把山长说的给用出来。古话说:书上读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恭行。山长也说了:《道德经》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功夫――功夫无门法自修。这需要个人的细心体悟和行动,要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行为方式来“解读老子”的,而不是靠书面的语言解读。
所以我认为要说理解山长序言部分所说到了哪个层次,我必须结合我的“行”来叙述理解。
那下面就我对序言部分还存在的疑惑与不解与大家深入探讨下。请大家对我理解和行出来的部分有偏差的地方,可以直言不诲的提出来,以便帮助我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如何理解应用文和质,虚和实的关系
山长在文中说:我们了解了一些文和质、虚和实的关系,老子他终其一篇讲的就是这些东西,有和无,虚和实。
1.我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理解应用文饰的东西?
依据我的理解,山长在文中说的这个文饰,主要指得是文学,唐诗宋词,动画片,网络游戏这些;而质的东西是指天然的,比如小孩子本身有天然,但是他自己要学这些东西,比如今日学堂的孩子,15岁以前主要学的是百科、博物、生命科学、地理、自然这些实的东西。
那么我思考的是:结合我理解到山长的东西,我该怎样应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中来?
文饰的东西在小孩身上一点都不能用吗?
前段时间我一直有个困惑,15岁前不教孩子这些文的东西,那我该给我的小孩启蒙些什么东西。比如身边的小小孩子2岁多了,可以每天给他听些道德经,中英文儿歌,故事等,一段时间,从读了这个序言后,都不敢给他听唐诗了,每次打开喜玛拉雅,看到以前听的宝宝巴士儿歌,巧虎唐诗,总会犹豫一下,不点点其它的。我也在思考:我这样做会不会太偏左了,说不好就一点也不给?上次张艳的作业给了我启示,我这跟点评人家张艳的作业中提到的,不放任何调料的行为不是很一样吗?是不是还是可以适当的听一些的?
比如,我也并不觉得唐诗就全部是感觉型的,不好的。有些诗他还是很有韵律感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启蒙儿童的语言发育,语言美感,形容一个实际场景还是有一定的启发的。比如《江南》,读起来朗朗上口,启蒙儿童的语言发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比如这首《 咏鹅》,简单活泼,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到鹅就可以一边看一边说,很有语言语感。
鹅,鹅,鹅,曲项①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②清波。
比如这首《村居》,带孩子放风筝或看别人放风筝时在这样一个场景中读给孩子听,又何尝不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总结下来,我的做法是:有选择的,适当的放给孩子听是可以的。
如何理解文饰的东西在成年人身上的取与舍?
山长认为多余的东西,像在体制教育中,为了凑字数写的文章,和人聊天空话大话不切实际,都属于文饰的东西。说话之乎者也,也属于文饰的东西?那么我们成年人要如何做,我们故然是不能成为像林黛玉那样文彬彬的人。但我思考,唐诗宋诗那样的东西,也不能在我们身上了无痕迹。这些传统古典的东西,它也会增加我们文化的厚重感。我们身为中国人,不能随口吟诵一两首唐诗的话,那我们还何谈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其实从山长本人身上来看,他自身对文的东西吸收也不少,只是他更懂得其后的“道”,文与质的东西,在他的身上结合的很好,我的理解,通俗来说,就是山长将文理的知识把握的比较恰当。他不像纯粹的理工男,无趣,呆板;他也不像文绉绉的书生,只会风花雪月不会挣钱;这样分析下来,正因为山长懂得文与质的“道”,所以他更会恰当的结合取舍。
那么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又该如何做呢?也应该是有所结合的。一个下的了厨房的女子,如何她还有那么一些才气,身上有一些文饰的气质,那么这应该是给她加分的,对不对?(这一点,我得现场求证一下李老师,候老师,从您的角度,是否有相同的看法?)
2.如何理解“中人之智”和“中庸之道”,我又该如何去做到呢?
按山长说的,儒家的思想培养出来的都是中人之智,它下落不到实处,上升不到智慧,但是它会之间感情还不错。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是不是在说战争年代它领不了兵跨不了帅;和平年代它耕不了田种不了地。但是它会立规矩,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弟子规中,长者先,幼者后……
但实际上,我了解到的,儒家在著作方面的贡献有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还有《论语》、《中庸》,这些著作,对后人的影响和贡献还是很大的。比如我曾引用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出自于《礼记 大学》。
实际上,山长在其它文章中也还是对儒家所做的贡献有明确的赞扬的。那就是在这说儒家是“中人之智“的培养地,还是因为它没有点出”道“之奥秘?
一开始,我有点搞不清“中人之智”和“中庸之道”,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思考后我想是这样的,如果说中人之智是不上不下,那中庸之道反而正是相反,它指的是做事情做到极致的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就像道家所说的哪些时候的有为和无为的做法。
那我如何去做到,可能自己现在就是中人之智的状态,要滑到中庸之道的状态,也许要走的路还很远,多学习高人的思维,比如山长的思维,行事风格,深入学习道德经,加上自己不断的践行,也许是比自己不学习时的状态会有个提高。
时间有限,我对本篇的理解想和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些。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