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下班时和AI一起探讨了一下,在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生产者。
总的来说,就是帮孩子一起打造一些作品产出。比如收集她的画作,她讲的故事,拍的视频,音频等。
孩子是一个全方位各个学科都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个体。英语启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一起做的事情有很多。妈妈陪她一起成长的记录有很多。这些过程中的内容都可以形成我们的共同作品,发布并分享。
GPT还提到了用PBL方式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做背后的引导人和资源提供者。
昨天和GPT聊完之后,我回到家,就和孩子一起做了一个小视频。记录她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我什么时候都不想离开你。我用豆包做了一张她依偎在我怀里的一张图作为背景图片,然后我俩给视频配音,她选择背景音乐和字幕的字体。最后我用剪映剪辑,发布到视频号。这是我们俩共创的又一个作品。她也很开心可以一起参与。我们还约定要一起做更多的作品。
上周末我俩就一起画画,然后用豆包的“让图片动起来”的功能,让画的图动起来了。那是我们第一次记录和发布共创作品。她描述画面有谁在干啥,我先动手画,她后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再添一些内容。然后我通过豆包让图片动起来,最后导入到剪映里,我配上标题和封面,孩子挑背景音乐。她在挑音乐的时候还说:我要挑个合适的。那个海底水母游起来的画,她就选了很合适的海底“咕嘟,咕嘟”水声的音乐,我俩对此都很满意。最后我导出剪辑好的视频,发布到视频号。
她对于我把和她有关的事情发到网上,还是充满期待的,她觉得别人也能看到她,给她点赞。哈哈。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值得记录的过程。把这个过程记录并整理成图文,音频,视频等作品发布出去。让孩子参与这个记录和整理,发布收到反馈的过程,慢慢地帮孩子养成了打造自己作品的认知和习惯,让她看到做的事情有了产出,这些都可以帮助她建立一些生产者思维。
几年后,等孩子大一些,教她应用AI工具,去创造内容,将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持续打造她个人成长的互联网内容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