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习惯养成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候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习惯

1、有利的环境。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好的环境的行为。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软件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不良的生活习俗,创造宽松、民主、对话、交流、沟通的人文环境,喜爱探讨、钻研的学习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等。硬件方面,居室灯光的设计、字画的张贴、书籍的购买、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等要体现的和谐、舒适,让家成为亲子双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温暖的港湾。

2、耐心的引导。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3、及时的称赞。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4、良好的示范。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坚决的态度。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6、默契的合作。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背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项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去学习。

1、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基本的学习习惯是:上课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预习,及时复习。

(1)课堂学习习惯:预习—专心听讲—记好笔记—大胆发言—善于提问。(勤学好问)

(2)作业习惯:书写整齐—勤于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整理错题。

(3)考试习惯:平时学好—认真复习—放松心态考试。只有在放松的良好状态下,孩子才能在考场充分发挥,正确指导孩子战胜考场却场的习惯。

(4)阅读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读书快乐第一,在快乐的基础上对孩子正确引导。

2、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家聚众打牌,不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看电视,总之,在家尽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的事。

(2)孩子放学以后,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时间规定,一般不随意更改。

(3)孩子每周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和孩子商量出一个最佳计划,以松弛一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以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4)规定孩子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不得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

(5)杜绝孩子边做作业边吃东西的坏习惯。

(6)父母尽量抽空陪同、协助、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听之任之。

(7)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单独的房间,固定的写字台、专用护眼台灯等。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

1、引导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识,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上小学开始就慢慢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坚持自己穿衣、叠被、整理学习用品等,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识就会不断加强,自理习惯也会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掌握家庭学习的几个环节,孩子回家后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四个环节;即复习、作业、检查、预习。复习就是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重新过目一遍,找出重点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然后把写完的作业仔细检查一遍;最后,把下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对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字典来掌握,对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下堂课上注意听老师讲解。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一旦形成“复习、作业、检查、预习”这样一个家庭学习的习惯模式,不仅会促进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4、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这里所说的“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天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一)原因分析:

孩子不爱检查作业,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不会检查。很多学生在检查题目时就是机械地看几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表面上好象在看题,但实质上学生似乎并没有动脑,更没有看到他们动笔去认真验算,好像检查只是一种应付家长和教师的敷衍手段,并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查错纠误的目的。检查成了一种形式,多么可悲。

二、是感觉不到检查的重要性。举例,自己板书出错时。

三、是尝不到检查的甜头。有时面对很多的作业,不知从哪里检查起,而且总也检查不出错误来。父母刚开始引导孩子检查作业时,可以把要求降低,只要求孩子检查几道题。孩子看到检查的任务不重,就会认真检查。当孩子检查出错误来时,孩子就尝到了检查出错误的甜头,就会愿意继续检查。

四、是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帮助孩子检查,这样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以后就更不愿意检查了。

家长要”狠下心来“,巩固检查习惯

(二)帮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分阶段进行,对待孩子要“耐心”。

1、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家长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有一点特别要求注意的是,在开始培养“检查”这个习惯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对作业做检查。

2、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3、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必要的奖惩。当孩子检查出错误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当孩子检查不出错误时,家长也要能狠下心来,让其多检查几次,如果还是检查不出就要提出一定的惩罚,如取消某些物质享受等。

(1)第一步让孩子知道检查是写作业的其中一项。

在孩子一入学需要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检查也是写作业的一部分,只是把答案填在本上,不叫完成作业。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时必须检查,不查不叫完成。

(2)第二步让孩子习惯于写完就查。

孩子刚上学做作业,父母就陪伴在他身边,帮他读读题(孩子小,有些字他不认识)。注意在他写作业的过程中,父母即使发现了错误,也不要立即加以纠正。最重要的是,当他一写完就及时监督他检查。一开始,他没有检查的方法,那没关系,就算是一道题一道题地看一遍,也得查,在检查时就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了。

(3)第三步要教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

①第一遍:先简单查,查有没有没做的空题。

②第二遍:一道题一道题地细查,可以用铅笔、尺子挡住答案部分,心算一遍,看看与先前写的是否一致;也可以把答案放入题目中,看算式是否成立……在这一遍检查中,可以适当多检查几次。

③第三遍:简单查,查书写是否整洁。

(4)第四步逐渐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查作业。

孩子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都不同,由于学前各方面能力的大小不同,每个父母放手的时间也就有所区别。总之,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基本能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进行到下一步了,其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同时进行。

父母的放手也要注意孩子的反复,您可以从天天“陪读”过渡到天天“监控”(让孩子自己写作业,您干自己的事,但是别影响他,而且还要时时关注一下),再由天天“监控”过渡到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父母不检查,再过渡到一周一“监控”,慢慢地您就可以完全放手了,(当然,不定期的了解还是很重要的,这是您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个周期一般的孩子大约需要一年至两年。

六、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1、家长爱动,才能让孩子也爱运动。如果家长每天在家玩手机,不出门,孩子慢慢就变成了,一直窝在家看电视了。

2、不要怕脏。小孩子玩起来,也就顾不得衣服了。家长如果怕弄脏衣服,干脆就在外面穿一件罩衣。

3、在家长可视的范围内。允许孩子小小的冒险。如果家长总是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同意,孩子也会变得畏首畏尾。

4、把某项运动当做乐趣,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或者说目的性不要太强。目的是第二,意愿是第一。尽量的让孩子爱上,而不是强迫。

5、亲子活动多起来,孩子都是渴望父母能多陪自己一点儿。陪孩子打打球,慢跑,游泳,或者去爬山。

6、大部分的孩子都好动。几乎是天性,也有的小朋友,运动神经不敏感。这些都不重要,重点是孩子有活动量,身体健康就好。


七、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一些不良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或是思维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将受益匪浅。但是说实在的,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好习惯却得之不易,如果不加以坚持,还有可能丧失。人有趋逸避劳的本性,这也是为什么懒散、拖沓、不专心、乱花钱等坏习惯存在的根本。

但是理性是人最珍贵的另外一种本性,作为家长,应努力培养孩子理性的思维,让他们从服从理性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积极有效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动气不如用心,和孩子一起克服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对家长来说,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一点家长要带头克服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无论家里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如何,只要勤快,家里就能做到清洁、整齐。最好有家里的规章制度或“约法三章”。如亲子论轮流做好居室的清洁卫生,不乱堆放物品,不睡懒觉,不说粗话、脏话,不打骂指责孩子,不看不健康的音相制品,不抽烟、不随地吐痰等。

作为家长的我们,看了以上的一些内容之后,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的宝贝都有哪些好习惯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是不是?养成习惯需要的时间是平均66天,最短18天,最长254天。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