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娃娃卖108万,我们花钱买的,从来不只是娃娃……

小时候想买玩具,要攒好几个月的零花钱;
长大后买一个毛绒娃娃,可以花掉半个月工资。
不为收藏,不为投资,
只是看着它,感觉心里那个空荡荡的角落,好像被填满了一点。

就在几天前,北京春季拍卖会上,一只131cm的薄荷色LABUBU雕塑,被拍出108万元的高价。

这不是一尊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它是一个“娃娃”——毛茸茸的脑袋,呲着九颗牙齿,长着一副“不太讨喜”的脸。

可就是这只丑萌的小精灵,在过去一年里,风靡全球,帮泡泡玛特赚了30亿,也让它的创始人成为河南新晋首富

但这场全民追捧的背后,藏着的不是娃娃的魔法,而是我们的情绪现实。

01 “抢娃”的年轻人,情绪快要溢出来了

17岁的刘朵已经习惯了每次“抢娃”都要全家总动员。
她的闹钟可以精确到,她会提前在父母的手机上登录泡泡玛特的商城小程序,一秒不差地守着开抢。

一次,为了买到一只限定款的LABUBU国王娃娃,她在二手群里加价50元求购,还为此和一个“放鸽子”的卖家吵了一架。

但她说:“值得。抱着它,真的很安心。”

这份安心从何而来?她也说不清楚,只是当她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朋友们各自内卷不再聊天,父母又忙于工作时,只有那一只呲着牙、看起来也不太合群的娃娃,静静地守着她。

“它看起来也不像什么好人,我很喜欢。”她笑着说。

02 “这只娃娃,是我专属的东西”

杨依今年32岁,有三个兄弟姐妹。
小时候她从不敢奢望拥有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玩具。好不容易亲戚寄来一个娃娃,也会被妈妈分给别的孩子。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条粉色背带裙——刚拿到手就被妈妈硬生生从她怀里抢走,送给了一个“辈分更高”的孩子。那天,她哭了一整晚。

多年后,丈夫送了她一只58厘米的LABUBU。她说那一刻,她才第一次确认:“这只东西,是真的只属于我,不会被任何人拿走。”

她开始带着它去旅行、拍照、睡觉。甚至有时,她觉得这个娃娃像是小时候的自己——不那么讨喜,不那么会察言观色,但拼了命想要一个角落,好好待着。




03 我们不是在买玩具,我们是在“认领”自己的情绪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只丑丑的、看起来不值钱的娃娃,能拍出108万的高价?

因为我们买下的,不是塑料与毛绒的组合,
而是一个替我们承载情绪的容器

LABUBU并不可爱,它甚至有点“邪性”——但这正好让它不像其他IP一样,整天傻笑、卖萌,而是拥有一种“我虽然不完美,但我还在坚持”的反差感。

人们在它身上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压抑已久的另一面——不想讨好、不想解释、不想妥协。
而它不会对你发脾气,也不会提出要求,它只会静静地陪你,允许你难过、允许你不完美。

这是很多人从未真正拥有过的情绪空间。

04 泡泡玛特卖的,从来就不是“玩具”

为什么泡泡玛特能一手捧红LABUBU

他们并不只是擅长“卖盲盒”,而是精准捕捉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真相:

当人越来越难和人建立稳定的连接,我们就只能转向物,来安慰自己。

——谈恋爱太累,那我就花一千元买一个不会离开的玩偶;
——社交太难,那我就用娃娃包挂来表达我的审美、品味与态度;
——生活太空洞,那我就给它改装、拍照、赋予名字和情节,仿佛有人在听我说话。

泡泡玛特让这种情绪有了出口,而LABUBU则成了那个最温柔的容器



05 我们都在寻找一个“不问为什么”的拥抱

或许你不理解LABUBU的火。

但请你想一想,那些你在深夜抱着哭过的枕头、买回家从未拆封的手办、某个你永远不舍得丢掉的小玩意……
它们都在证明:你曾经,用这些“非人之物”,治愈过一点点自己的崩溃。

也许正因为现实太吵,我们才格外渴望一个不会逼问的同伴。

不会问你为什么不快乐,不会让你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成功。它只是呲着牙,歪着头,用一种笨拙的姿态,陪你扛过每个撑不下去的时刻。

所以,一只娃娃值不值108万?可能对别人来说不值,但对那个用它缝补自己的人来说,它无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