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突然发现,码字已经一年。
在过去的300来天里,满打满算写了100+篇文章,25万字左右。状态时好时坏,有时打满鸡血,奋笔疾书到无法自拔(当然极少),有时磕磕绊绊力不从心。
状态神勇还是少数,尤其码字本身,所花费的时间其实只是一部分,更多是游荡在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文字以外的森林。
它是带有渲染色彩的树枝。
简单聊聊写了25万字后的几点切身感受。
1、固定时间or碎片时间,都值得利用
要想同样时间多做事,怎么绕也绕不过时间管理。
对一枚上班族来说,工作之余的固定时间是块相当诱人的上等肉。这点是在码字后才发现的,之前它们在我眼中就是可有可无的零食属性 。
上等肉,留给最重要的事,比如写东西、看书,还有看重要的课程章节。
中等肉,大概十几二十分钟,我会随手把文章结构、每段想表达什么意思、整理素材拎出来处理。
下等肉,不确定的零零碎碎时间,刷固定公众号和APP,采集有意思的文字图片放到我的印象笔记。
把活动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形状,排列组合起来,就像把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按照一定秩序堆满罐子里,挺有意思。
顺便说下,目前为止利用“下等肉时间 ”收集整理的词语、句式、表达、名人名言、电影台词等各类素材,超过30万字。
这充分说明了——苍蝇腿也是肉啊~
2、专注力
我原先属于一有风吹草动,外界打个岔,节奏状态就全被打没的物种。
以前没觉得有多严重,码字后劣势尽显。
有时候写到一半,想找个素材,翻了一会突然发现个挺好玩的片段内容;有人微信一下,我又顺手刷了下朋友圈;不小心发现某个微店店主上了不错的新款;顺藤摸瓜爬到淘宝店……
半小时后猛然觉醒,重新投入文字,又得看几遍上下文才能融入。
潘多拉的盒子啊,打开容易扣上难。
弄到自己都没法忍,用了番茄钟(我目前用Ihours/潮汐)治病,算是抓住了我两个命门:
1、对数字(尤其倒计时)敏感。
2、虚荣……
一旦倒计时,我就有种莫名紧张感,不好意思瞎浪时间。尤其用潮汐APP时,不时看今天刷了几个番茄,“正向反馈”形成的成(虚)就(荣)感(心)于是得到了小满足。
3、多尝试
作为一枚好折腾的射手星人,这一年尝试了些有意思的东西。包括文章风格、内容类型、自媒体合作什么的。
有暗坑,有趣味,也有沮丧。不少事后回想起来明显的缺陷,在发生当下一点儿都没觉察,那感觉类似:把新鲜出炉的文章放几天,再一看,烂到亲妈不认。
试错也好,折腾也罢,笔直一条道走到黑并不是我喜欢的方式。
本来嘛,有哪种电影是一眼能看到所有结局的?有谁的工作是一开始能看到前途的?都没有啊。有什么想法,若全局上觉得还不错,那就试试呗。盘算一下反正又没啥成本,没让你掏出个百八十万,也不用投掷10000小时苦练必杀,不吃亏啊。
总好过一只脚都没彻底跨出去,又匆匆忙忙收回来。
当然不是说不去想地埋头猛干,我们又不是球笼里原地跑的仓鼠,而是多半的原因在于——想太多。
许多假设场景其实是懒癌患者的伪命题(恩,我现在依然成天与懒癌斗争,一不留神就会被击瘫),想变好自然会千方百计去尝试;不想变好,自然会找各种一切如旧的借口,任凭再多有利条件堆放在你眼前, 也岿然不动。
任何事情,光想是想不明白的。
4、热情
之前也有人问我工作之余怎么提高效率啦怎么利用时间啦。说真的,还蛮惭愧,我做的乏善可陈。只是有一点挺笃定:人若是能长时间做一件事,一定不是靠100%的坚持,或者多牛逼的时间管理术,必然有其热爱在推动(不管是先天还是后来养成的)。
眼里有光,内心有火,本能驱动力带来的能量超乎你想象,比其他外因都简单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的眼光有种惯性,愿意顺着内心倾向寻找“因为…所以…”这类的答案。比如“因为他够勤奋够努力,所以才能写了5本书获得巨大财富”。
颇有锚定效应的味道。
这么说吧,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咬牙坚持才能继续,只能说明它不适合你,至少现在不适合你。
就拿码字来说,你觉得我为啥一年码字25万+啊?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我就是喜欢码字本身这件事儿啊!一个人,在电脑前,自我相处的纯粹时光。
有乏味的时候吗?肯定有。写不出来,构思混乱,没状态,没达到预期…也会焦虑暴走,恨不得拿小拳拳捶自己胸口。这个时候才需要动用“坚持”这剂药(以及心中把它套上“工作”的光环),让我有动力继续爬上电脑桌、开启“自我冷却”的码字模式。
再美好、再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喜欢,也只能落个意兴阑珊。
那么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收获是什么呢?
第一、认知变化;第二、兼容性提高。
我们的认知存在边界。视野固定,思维也随之固定,经年累月之下边界就难以拓宽。
往玄幻了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不明觉厉有木有?!)。
往通俗了说:
1、你以前一看小龙虾,脑子就飞出三个大字“我要吃!”。
2、在你学习烹饪、各种练习、刷遍美食节目后,你再看到小龙虾就会下意识地想:这是几钱的虾?是不是黄肥肉满、体型sexy? 是不是加啤酒烹煮?秘制十三香蒜蓉冰镇清蒸哪种口味分别有啥特点?
3、最后,你吃遍千上万水,重新坐在一盆小龙虾前,安静滴戴上手套, 左手掐虾尾,右手拧虾身,娴熟地将一只只腹白壳软小龙虾拨壳、蘸酱,送入口中。
你不管它每一次翻炒是不是都是一次修行,每一种香料是不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又不相互压制,任由唇齿之间的香气交相辉映,单纯地纵情于这一期一会的撸虾时光。
认知发生变化,吃个小龙虾都能吃出个万马奔腾的浩荡画卷(写这段话是晚上11点半,为何我写完好想哭…)。
咳咳,再看兼容性。
和所有动物一样,人类也偏好物以类聚,本能进行着自我价值观的防卫,守护着不知从何而来的人设,并不断为此累加戏码。
哎,戏太多,容易不可自拔。
观念上维持着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很难感知外界的春夏秋冬。于是落了个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的尴尬境地。
要想成长,先得丰富思想、继而转变,第一步便是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而当你的世界只有自己的气息,是没有空隙容纳形形色色的新事物的。
村上春树说,“不论到了多大年龄,只要人还活着,对自己就会有新的发现。 ”对自己留有余地,试着接受认知范围以外的部分,会让眼光宽广的多。
你知道,生态过于单薄,容易挂得快…
世界是层层嵌套、递进放大的。同样一人一舟,停泊在门口小池塘和置身于太平洋的所罗门海,是两方天地。
除了观察周遭,反思生活 ,码字还有不少其他好处:配杯咖啡、加个纯音BGM,就能优雅滴杀时间;锻炼逻辑表达;让大脑有专属的活动空间。
难怪“绳命是剁么回晃”的延森法师,视写作为防止老年痴呆的神器。
“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过头的价值 。”你看,仅此一枚小爱好就有诸多衍生,生活多了不少活色生香,遇到了未知的酸甜苦辣,也让好奇心得到不小满足。
我们都是汪洋中的小船,不求波澜不惊,更愿意的是,抓紧掌舵,游人间、看世界,遇见迭代更新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