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这篇文章
直到前几天在参加某平台活动的时候终于找时间写出来
就在上周五分享会的时候还遇到了类似问题
后端妹纸落入我设计的算法陷阱,绕不出来
此文不能算是方法论,但完全适用大多数的项目和产品
对于我这的程序猿和攻城狮们,我也要求用此文里提及的办法
还原场景和梳理模型,从而普及架构的概念
未来如何来
---找到你的产品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就国内目前的创业氛围来说,可以用热潮来形容。各种各样的人出来创业,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也因此诞生。我这篇文章谈的是如何找到适合你的创业产品,这是一种国外习惯讨论的方式,而不是国内喜欢谈的创业方向。“创业产品”和“创业方向”听起来没什么区别,但“中国特色”使得部分创业者会尝试理解投资人的想法和对市场的理解方式,期待自己把握下一步趋势,找到下一个风口,这种方向本篇不做讨论。
☆未来如何来,产品在哪
你在圈子里
艺术来源于生活,产品也是。我们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人和事,社会学里对于人类的日常总结的无比繁复。有人,有事,自然有不爽,而让你产生各种不爽的现象会让类似于你的群体同样不爽,群体不是孤立的,只有大与小的区别。那么这个群体就是圈子。
对于这种不爽的解决方式就三种:脱离它;忍受它;解决它。而你选择解决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创业契机的诞生。要知道人与人不同,底线也不同,你完全可能因为一件事不够完美而产生改变它的想法,或者是逼格高到成为喷子,只要想解决一类问题,一定有一个圈子遇到和你同样的困扰,在独特性方面,你绝对不会是个体。当然,如果你是反社会分子,觉得社会上有诸多让你感觉不爽,想弄个邪教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千万别带上我,我是良民。
你在行业里
行业里意味着什么?也许不因为痛点,也许不因为喜好。但是有上下游资源,有产业链格局。创业的契机来源于大趋势的冲击或者行业的变化。
能不能跨行
你问,我工作在X圈子,我生活中遇到的想解决问题的是Y圈子,看起来XY轴有我这个中间交点,但毕竟是垂直不贴合的,我能从事Y圈子的创业吗?
这里有两个论调:
a、目前的绝大多数投资人来说,是不愿意投跨行团队的。
b、我认为跨行没问题。
雕爷就不谈了,就我的经验和亲身经历来说说,我2011年前一直做的硬件,做的还行,可以在09年让某上市公司(因为签了NDA所以就不介绍了)和雷军同时找到我们来OEM。之后我开始创业,由于竞业协议,所以选了个文化创意产业来做,从硬件领域到文化创意产业,这跨行绝对够大了,但也很快做起来实现盈利,也有民间资本介入。
所以我认为你在X圈子做到高端,该接触的都接触了,从运作到管理都是互通的,只要后面团队处理妥当,完全可以在Y圈大显身手,行业差可以无视。说到这,可能有无数投资人想跳出来,大耳刮子抽我。先别急,听我话讲完。前提是两点:“你真的在X圈子做得不错”和“你真的把握到了Y圈子的痛点”,既然是能称为你痛点的,一定是你尝试搜索并尝试解决的问题,而又确实解决不了的。据我所知,跨行失败的所有案例都是在X做的不错,没有深入Y领域,贸然进入才失败的,这种失败是完全正常的。
以上三种,就是我认为产生“靠谱”项目的途径,有小朋友说:“你这不对,我有激情,我年轻,我是00后,我怎么就不能创业了”。我认为在创业的层面,根本不需要看年纪,也根本不用看学历,不管是高中辍学出来创业还是大学,还是工作后,在我看来分类的方式按照行为接触面划分即可,即使小学就没上,进入社会,在一个行业里摸爬滚打过,一样能够理解趋势出来创业,只要你有颗不安的心。对于不包含在上面三类里的,那么就是上面我提到的“寻找方向的创业者”了。
这里也有另一种分类方式:“先确定创业的想法,再去找创业的方向,找创业的产品”,上面说的那三种产生出的就是;另一种,“有了方向和产品的基本的思路再萌生创业的想法”。当然,现在很多创业者通过在创业平台或者众筹平台上看看其他人的项目,就拉团队找风投的,也不能说一定不会成功,毕竟“等风来”,对吧?
所以我在简书里写过这样一段:
盗墓者众
盗尸者尤甚
汲汲营营
勿忘初心
还有这样的,最近我在一个风投的手机里看到如下的对话(A和风投是朋友,蛮熟):
A:我现在弄了个团队,技术合伙人两个都是全栈,牛的不行
A:钱也弄了个大几百万
风投:你现在开始做什么项目了?
A:不知道啊,就是想问你,我弄个什么项目好!
你是这样的吗?是的话,直接左上角打叉。我去,我是没敢往下再翻页了,我怕我忍不住去跪舔。
☆调研
有了大概的方向和产品思路后,就该验证了。什么?你说我这段标题是调研?是的,调研即验证,调研是在创业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如果你忽略了这个过程,那么除非你承认你是能找到风口的某种动物,不然我只能呵呵。因为调研是产品中第一次迭代过程,验证在你脑中完成,可以用到推演,可以用到产品所有的知识,可以这样说,在这个阶段迭代的越多,后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当然会和另一个常见论调产生冲突,就是所谓的:执行力优先,别光想啊,先做!在这里,真的给广大的初次创业的兄弟姐妹们个提醒,不要浮于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已经经过脑补并且后续不被众人所知的是:可以先谈执行力的,一定是针对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团队,而第一次什么的,还是谨慎点好。俗话不也说了嘛:磨刀不误砍柴工。
好了,在你有了以上认知后,要先确认什么?相信我,绝逼不是什么PRD、MRD、BRD,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太早,而且根本没有必要,反而会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思路模型遭到毁灭性打击。我认为的最重要的是:场景的建立。这点杭州某湾的十九问还是二十问是很见功力的,场景建立的好处在于你更容易的回想,更便捷的介绍,以及在产品思路上的上延和下延都能够更快速和凶猛的建立和推翻模型。
有了场景模型,需要做的就是功能性分析和功能性剥离。会画脑图的这时候用脑图表达会更加的清晰加明确。如果不会也没关系,也不用学,就拿纸列:
1、这些场景如何用几个词组概括?
2、这些词组里有没有包含人?那么抽离出来上下推演下类似群体,带入场景合适否?
3、这些词组里有没有包含地点场景或者消费类场所?抽离出来替换试试。
4、这些词组里有没有包含方式方法的内容?抽离出来,别替换了,方式方法基本都是特定的,也就是产品中的解决受众问题的解决方式,这里抽离出来是将其细分。
tips:如果这里还可以细分,那么你的产品也是一定可以细分的,比如上面第2点,即使人群可以细分,产品也不一定能够细分。
5、竞品。有了以上的东西,可以进行竞品的调研,以上面抽离出来的功能或者场景搜索应用市场。如果有精力,建议全下,挨个分析。不求写产品分析报告,至少也要知道每个应用主打的是什么?是主功能向的?还是主内容向的?如果是小白,就记录下所有令你兴奋的东西。
tips:如果你本身水平不错,可以尝试关注下竞品背后的团队以及风投(如果有风投的话),因为浮于表面的不一定是真正产品的精髓,也许人家在建立壁垒中,在风投的投资风格和布局中,以及团队背景中,有经验的高手一定是可以预测出很多东西的。
6、分析完竞品之后(如果你真的认真分析了),相信我,你脑子中不但不会乱,相反会对你之前做的产品场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时候适合对模块进行增加、删减、加权,如此反复和循环。按照以上的五个过程,这就是我说的自我迭代过程。这个会让你弄出很棒的产品。而如果你迷信的是执行力,那么后期会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将会远远大于按照我这种方式构建的产品。
到这产品算弄完了吗?
恭喜你,万里长征第一步你迈出了。
如何找到你的创业产品我也讲完了。
我个人不会介绍一些包括原型在内的,会在创业中使用到的工具,很没意思。包括初创期也别纠结设计(设计类公司除外哈),按照我的理解,能在初创期表达清楚的就是好设计了。
后续的问题就是组合,模块组合、团队组合等等。有机会再分享吧,比如在上面六步里我没说到框架,框架非常的重要,框架有问题的例子很多,比如足迹的爆红背后有产品框架的问题,而脸萌的爆红背后有运营框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