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远在等待父母的道歉,父母一直在等待孩子的感谢。
出门在外几年回家看父母后,回想我们的亲子关心,脑子里突然冒出这句话。
不知道是时代的改变还是现实的压力,父母将他们大部分的安全感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小别离》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人片段是:海清对丈夫说:“因为别人家在报辅导班,别人在冲刺,我所以要去,不然心里会慌。”幸运的是剧中的女儿没有被妈妈这种“心理投射”所影响,她成熟的心智让她没有和其他同学比较,知道自己的路要怎样走。
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我的
而现实中的我就没有那么早熟,没能早发现父母的投射心理一直影响着我。我妈特爱挑我毛病,不说她心理难受,很严重的那种。假期我在家待一天,她会说:“也不知道出去透透气,就知道在家呆着。”如果我和盆友出去玩回来,她又说:“放假净知道吓跑,不知道老老实实在家陪我。”我:“。。。。。。”而这种心理模式就会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投射到我这,尤其对身边要好的朋友,我总是评论他、批评他,然而这一切我全然不知。因为我妈是带给我亲密关系体验的唯一人,所以我对亲密人的行为模式也会像妈妈对我一样。
而长大后我对我妈做事也很挑剔,明知道妈妈年纪大了改不了也不应该挑剔她,可事情发生时总习惯与原来两人的相处模式。终于我变成了我所讨厌的人,而我妈又成了因为她所做的受害对象。
生活环境是怎样影响我的
不仅是父母,身边的亲戚也许也会对你产生影响。父母离异后,我和我妈在亲戚家轮换着住,大家都对我们很好,也觉得我妈很辛苦。所以他们在我很小的那时候就经常对我说:“你妈很不容易,你一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回报你妈!”“你一直都是个乖孩子,以后妈妈没钱供你读书,我来!”无可否认亲戚们的照顾和温暖让我无以回报,但是他们的话语也如咒语一般在一个乖孩子身上刻下烙印。
所以我在小学还没毕业就天天哭着担心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上初中考试做不出题就狂哭,同学们都惊讶甚至远离我。但是从小亲人们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人人都应该喜欢我,让同学们有点事就会找我这个“老好人”帮忙。直到工作了我也不会拒绝他人,不会说“不”,不会和别人起冲突,因为起了冲突我就不是原来周围人定义的那个“乖孩子”了。在我的意识里我认为必须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对他人好他人也应该如此,做好人就能免受拒绝与伤害。
责怪与接受、感谢的转变
当我意识到自己长大后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很多是源于原生家庭时,我会怪他们。怪他们为什么离异,怪他们为什么从小让我这么有压力,怪他们为什么让我变成一个都不敢表达自己的人。。。。。。那时的我在怨天尤人,在等待父母的道歉。但是在我去外地工作,体验了离开他们的生活,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其实心里也有了变化。即使偶尔发生冲突时十几年前的相处模式又会重现,但是心理不会在责怪父母,他们也没有为了让我们感谢他们而不尊重我,反而我心理对他们有更多的感谢。
在成长中逐渐意识到对自己或他人不好的行为模式,去想想那种行为的根源(原生家庭)但不要责备,我们的父母在那个没有什么教育理念的年代已经是做的最好的父母了,感谢他们,接受他们,并逐渐改变自己,改变的过程就是和他们“离异”的过程,不再受他们的影响,不再受他们的控制,切断你们之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隔阂,我知道那很难,改变十几年的行为模式很难,和自己的基因作斗争更难。但任何关系的改变只需一人,他们也会随你改变。当你意识到时,你就已经在解开原生家庭的束缚的路上成功一半了。
推荐大家看张德芬《舍得让你爱人的受苦》,不是什么心灵鸡汤,朋友们,一片开阔啊!
反正我看了,你爱看不看,拜拜了您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