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回老家了,我开启了自由带娃的一周。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在聊孩子自己吃饭的事情,我们各有法宝,有说不让吃饿一两餐就好,有说威胁告诉幼儿园老师,我说给他做好看好吃的,有一个反对的声音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不想让他觉得我们一切都为了他。当时我没有说话,觉得貌似有道理,直到这周我找到了答案。
一切从美好开启
好看好吃的食物是重拾对食物的好感,不只是为了他吃饭。同同经常一上桌,看到饭菜后就不想吃了,各种找理由,想睡觉,要求搭配零食等,为了哄骗他吃饭,家人总是答应,一口一口求着喂着他吃。在他的意识中,慢慢积攒了饭是难吃的概念。既然吃饭是痛苦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愿意再花力气动手打饭呢。要知道不爱自己吃饭的孩子吃汉堡是绝对不需要家人喂的。
主动的动力是喜欢,逼,威胁都只是暂时妥协。有了同种食物的味觉回应,比如蛋包饭以后变成蛋炒饭一样就能接受了。我把他碗里的饭用海苔包成了饭团,把鸡蛋跟面粉做成了鸡蛋饼,他就都自己动手吃完,还谢谢妈妈。
参与的成就感
“付出即会珍惜”对于这不到3周的小屁孩也同理。
我这周让他参与煮饭、打扫卫生、倒垃圾的过程。我煮饭,他打米,淘米。打扫卫生,我拖地,擦桌子,他擦凳子和收拾玩具,倒垃圾,我倒不可回收垃圾,他可回收垃圾。相应的发生是,减少了扔玩具的次数,玩后主动收拾玩具,主动擦洗弄脏的沙发。
你吃饭我求着,你扔玩具我捡玩具,似乎大人都是服务者,我为王。这个年龄的孩子很愿意参与大人的世界,让参与感去除大道理的描述我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体会我们维护家的一员。
理解的等候
打哪指哪,必须陪玩,是同同一直来的问题。
因为这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需要做家务和工作。他前面两天很不适应,总是用大声哭来表示抗议。我有时候真的安抚不了,只能让他先哭,自己做事去。第三天,突然态度转变,他在上厕所说妈妈你去忙,我好了就大声叫你,你再过来。孩子观察力极强,“看人下菜”是他们学会的惯用伎俩。
我们说的“小太阳️”更多是我们日常的举动导致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这种感觉来自我们的态度,并不是一顿饭来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