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两个私家园林,我一直思考为何清晖园比梁园保留得更好。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整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首先是家族传承与维护的持续投入。清晖园为龙氏家族所有,其子孙中不少人对家族园林怀有深厚情感,且具备相应的能力持续参与维护。在历史变迁中,龙氏子孙虽历经波折,但仍尽力守护园林,避免其因无人问津而快速衰败,比如在一些动荡时期,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园林部分功能转换或加以看管,减少了人为损毁的可能。
其次是保护时机与官方重视的结合。清晖园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辟为招待所,受到政府重视,当时广东省委书记批专款修复并予以重点保护,之后又多次修缮扩建。而这一过程中,龙氏家族子孙的积极配合也为官方介入保护提供了便利——他们可能提供了园林的历史资料、造园细节等,助力修复工作更精准地开展。相比之下,梁园因梁氏家族在清末民初逐渐衰落,缺乏家族力量持续维护,部分园产早早遭损毁,直到1982年才开始抢救保护,1994年才大规模全面修复,修复时间晚,且原始造园资料因家族传承断裂等原因追寻困难,重建难以完全恢复原貌。
再者是历史使用与受损程度的差异。清晖园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顺德县县委招待所,接待过国家领导人等贵宾,得以较好维护,这其中既有官方的管理,也离不开龙氏家族相关人士对园林价值的推动,让其在使用中得到妥善对待。而梁园在历史中经历更多坎坷:清末民初随梁氏家族衰落而衰败,部分园产损毁,抗日战争期间又受摧残,建国初大部主体建筑及园林设置已仅余颓垣败瓦,家族力量的缺失让其难以在动荡中“自保”。
最后是文物保护级别的加持。清晖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管理规范等方面有更严格标准和充足资源支持;而梁园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源获取和重视程度相对较弱。这种差异的形成,与清晖园本身保留状态较好密切相关,而龙氏家族子孙的作为在早期为其保留打下的基础,也是其能获得更高保护级别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