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为什么一个汉字看久了就好像不认识了?

当你盯着一个字看很久,或者某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一个字时,会觉得这个字长得哪哪都别扭,好像根本不认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呢?

       ​ 每个识字的人都会有这位同学类似的经历。其实不止是汉字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长时间凝视母语中某个字或单词之后,都会对它产生陌生感。 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发现了这个现象,1960年,心理学家Lambert和Jakobovits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三个假说:语义加工假说前语义(知觉)加工阶段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这三个假说各有实验数据,甚至有脑电波研究做支撑,具体理论也都很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们对大家的认字能力究竟是在“看字形”阶段出了问题,还是在“识别出字形所代表的意义”阶段出了问题,抑或是在这两个阶段的联接上出了问题,意见并不一致。 不过,汉字作为表意程度比较深的文字,它的“语义饱和”原因比拼音文字更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汉字的识别方式和拼音文字不同。 相比字形与发音、意义同时结合的拼音文字,以表意为主的方块汉字更依赖“字形—意义”这条路径,也就是说,阅读汉字时,人们会对汉字进行整体识别,并且从这个整体中识别语义。 心理学中把这种“整体识别”叫做“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知的整体性,1890年由奥地利哲学家埃伦费尔斯首次提出。指出: “人们总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感知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感知为一群个别的感觉。” 简而言之,人们感知事物时,往往一眼就看到了它的整个形状和结构,然后才注意到它的各个细节部分。所以,正如我们欣赏一幅油画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一个整体画面而非一个个零散的色块,我们识别汉字时,首先注意到的也是整体字形而非一个个叠加的笔画。 格式塔原理与汉字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早在 1928 年,周先庚就提出了汉字的格式塔问题。他让 142 个不认识汉字的美国人通过正置、倒置以及随意翻转等方式判断 312 个汉字的正确位置,结果正确率达到了48%。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与汉字自身的格式塔性质有关。 之后,一项针对儿童汉字识别心理方面的实验揭示:儿童在辨认汉字过程中首先能认出字形的大致轮廓,而后才区分汉字内部的各个结构。在辨认合体字时,儿童先认识字的各个部分,而后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字的细节部分却常常被忽略掉。这再次证明了人们在汉字识别中存在整体认知的格式塔心理。

      1994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昭明用“字形饱和”、“字形分解”来描述长时间凝视汉字带来的陌生感。这两个名称表明,东方学者们相比“语义的丧失”,更在意“字形的崩溃”。 学者们进而发现,左右结构的汉字崩溃起来要比独体字快得多,笔画多的独体字崩溃起来要比笔画少的快得多。简单汉字如“日”的崩溃时间为31.17秒,左右型汉字如“的”的崩溃时间为26.53秒,而更复杂结构汉字,在40s以内也能达到饱和。 即使是这种复杂的字,看久了也会很陌生。在反复凝视一个汉字的时候,高水平的刺激会导致大脑对字形的习惯化,平时作为整体被识别的汉字,解体崩溃成一个个部首甚至笔画,因此,字形始终存在于视线中,而它的意义却消失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以下均是自己对学习的理解,理解可能偏差 java 编译与反编译发展: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例如java...
    远方的猫dj阅读 1,274评论 0 0
  • 第八周 1、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7、应用层:OSI 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计算机用户...
    lorryandy阅读 1,339评论 1 0
  • 勋章,人人皆可拿 军人,尤其是将军在穿上正式的礼服时,都会在胸前佩戴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勋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Allenhcyoho0阅读 2,507评论 0 1
  • 推荐指数: 6.0 书籍主旨关键词:特权、焦点、注意力、语言联想、情景联想 观点: 1.统计学现在叫数据分析,社会...
    Jenaral阅读 11,008评论 0 5
  • 城空了,有树长出来 我的城死了 铸起它的人,杀死它的人 不愿因为这件事而骄傲 一座城的终结 永远因为终结这件事而显...
    于十六阅读 7,878评论 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