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官方公布的数据2023末老年人超过2.9亿,占占总人口的21.1%,而且在逐年上升。我国在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老年健康政策体系健全与完善。那么,作为我们已步入老年人的我们是怎么想的?应该怎样做呢?生老病死是天道,无法改变,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年龄和健康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老龄事业发展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前面。不仅在老年健康服务、智慧养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外,在促进低龄老人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也有新的计划。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魏朝阳说,“有什么样的老龄观,决定着我们怎么样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倡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观。”北京老年人虽然基数大,但是低龄老人仍占比较高。“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意愿更加强烈。下一步,我们还要为低龄老人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
附1:
《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发布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6亿
中国青年网
2024-10-13 06:19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较2013年的14.9%逐年递增。这是民政部、全国老龄办10月11日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最新公布的数据。
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这是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公报显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万个,床位305.8万张。
在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3547.8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621.4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8.5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66.7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1.7亿元,养老服务资金223.2亿元。
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上,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人才作出部署。教育部优化养老服务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23年全国高校新增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34个,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770余个。现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相关专业,2023年中职相关专业布点1700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布点1600余个。
公报显示,老年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持续强化,老年健康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6877个,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1109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755个;安宁疗护服务在全国185个市(区)推开。
国家持续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7881家,比上年增长12.8%;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超过8.7万对,比上年增长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附2: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在2020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
附3:
《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发布 户籍人口中老人占比首破30%
2024-10-12 17:50湖北武汉网络电视有限责任公司官方账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12个“老年节”。在当天举行的2024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家年华”活动上,市民政局发布《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为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
每2.9名劳动力抚养1名老人
报告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3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增长6.4%。从户籍人口看,老年人口增速连续10年高于同期户籍人口增速。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43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0.2%,首次突破30%。
16个区中,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数量排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排前三位的是丰台区、石景山区和东城区。其中,丰台区户籍老年人口比重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首位。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同时,高龄化趋势也进一步显著。全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64.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相较2014年,十年间增加13.2万人,增长25.6%。全市百岁户籍老年人共计1328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51岁。
此外,全市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从常住人口看,按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计算,老年抚养比为34.6%,比2022年提高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2.9名常住劳动力就要抚养1名老年人。
11家医疗机构转型老年护理
2023年,本市老龄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新增养老助餐点243家,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5702张,建成并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98家、养老照料中心301家;养老机构571家,床位11.2万张。全市在城六区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813单。出台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完善“以院统站带点”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老年健康服务方面,1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增加老年护理床位220张;6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增加安宁疗护床位300张,累计开放安宁疗护床位1169张。建立家庭医生团队6750个,累计签约65岁及以上人群261.9万人。全市建成医养结合机构217家,床位13.07万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1298对。
智慧养老方面,北京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在全国率先推行制式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并签订3.4万余份合同。上线北京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信息平台,一年来已累计服务老年人9.43万人次。推进就医全流程数字化,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互联网医院71家。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2023年,全市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全年新开工355个小区、新完工183个小区;老楼加装电梯年内新开工1043部,完工693部,累计加装电梯3550部,3.2万余名老年人出行受益。东城区东河沿社区等32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促进低龄老人参与社会治理
报告显示,2023年是北京市老年人口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年。报告还显示,2023年全市高龄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64.8万人,相较2014年增加13.2万人。面对这种情况,北京该怎么办?
“有什么样的老龄观,决定着我们怎么样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倡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观。”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魏朝阳介绍,在具体举措上,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健全健康支撑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同时,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保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大力推进银发经济发展。
“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说明北京人越来越长寿。”魏朝阳介绍,日前本市出台了《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下一步,本市将突出资源统筹调配,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为“老老人”做好服务保障。
同时,还要看到北京老年人虽然基数大,但是低龄老人仍占比较高。“低龄老人的社会参与意愿更加强烈。下一步,我们还要为低龄老人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记者 王琪鹏)
编辑:向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