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破碎人格者的凌乱罪行</h2>
健全的人格,能发起有组织的行为。一些破碎的人格,发起的则多是凌乱的行为。
为丈夫猎艳并杀死善良女护士的谭蓓蓓,可能即如此。
谭蓓蓓的新闻曝光后,我第一时间很震惊。虽然听了无数可怕的故事,虽然从理论上能推导,但每次听到类似事件时,我还是很容易震惊。
震惊好,证明我虽然听了这么多残酷的故事,心还没有变僵硬,总保持着柔软。
所以,我也试着用心去体会,谭蓓蓓的残酷与愚蠢的行为,到底是由什么样的心理驱使着。
直到一名来访者对我说,她理解谭蓓蓓,这份感性而非理论推导的答案才浮现出来。她的故事,和谭蓓蓓的故事有些类似,也是与丈夫恋爱时,她有出轨的行为,结婚后被丈夫知道后,她愧疚得不得了,并对丈夫说,你也可以出轨,作为对我的报复。
只是,她没有像谭蓓蓓那样,竟然还替丈夫去猎艳并杀戮,而且,是利用了她的孕妇身份,骗取了受害者的信任。
我问这位来访者,你为何那么做?她说,她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顾起来,就是内心太缺爱了,如果有人向她表达好感,她就会迷上这份关系,欲罢不能,于是很快就发展到性行为。
这种说法,我在我一位男性朋友身上见到过。当时,他有一份非常满意的恋爱,觉得与女友的感情深到了血肉里,不可分割须臾。然而,当另一位女孩对他表达爱慕时,那种感觉,他太需要了。所以,虽然预料到一旦曝光,女友会极度受伤,并且铁定会和他分手,但是,他还是飞蛾扑火,一头扎到了三角恋的泥潭中。果不其然,女友知道后,震惊,震怒,虽然极其痛苦,但还是坚决与他分手了。之后,他感觉失去了整个世界,与另一位女孩的关系也变得索然无趣,走向了分手。
前面那位来访者,和我这位朋友,都是童年极其孤独的,他们与妈妈相处的时间很少,而且质量也相当差。我这位朋友,甚至从四五岁起就常常离家,晚上睡在野地里,而他的家人,竟然也听任他这么做。
如此长大的孩子,太少亲密,太多匮乏,并体验过可怕的孤独。所以,别人的示爱,对他们有致命的吸引力,而关系中的疏远与结束,对他们又有致命的打击。所以,他们就好像是在拿一生的能量,去寻找爱,去避免关系的结束。#p#分页标题#e#
所谓的正常人,也是将爱当作第一重要的事情,但正常人在恋爱中,能发起有组织的行为。即,他们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一步乃至几步的局部,而会看到一个整体。
相反,我这位来访者和这位朋友,他们追逐爱时,就像饿鬼,只要眼前有一点肉,就会扑上去,而不管那背后还有什么。同样,当他们看到关系中的拒绝时,也会立即将这份拒绝视为全部,而会想着尽一切可能避免,并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或许,谭蓓蓓有同样的内心。她内心极度匮乏爱,于是当有人关注她时,她就出轨了;丈夫指责她时,她就内疚了;内疚了,她就想补偿;补偿时,她不管后果……她永远都是在解决当下的那个难题,以吞下毒药的方式。
一名叫杨明的软件工程师可能也是如此。他要买房子,还差17万元首付,于是在北京抢了银行。
他的人生很凌乱。与谭蓓蓓一样,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我那位来访者和那位朋友一样,也都受过高等教育。托高等教育的福,杨明找了不错的工作,但一受挫,就辞职了。几次辞职后,沦为无业人员。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条件很好,他很喜欢,于是骗女孩说自己在工作,以此维持恋爱关系。
甚至,和女孩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想必那女孩是一个对情感烈度要求不高的人,否则,怎可能到了这种地步,还不知道男友是否有工作。
谈婚论嫁,是杨明的渴望,但是,女孩谈到了买房子,两人凑了钱,还是不够。不够,他就想到了抢银行。抢银行时,他就带了一把刀子进去,而他个子只有一米六,轻松被银行员工用凳子制伏。
看到他抢银行时的幼稚行为,我想到一句有些恶毒的话:他的自我,都不能为智商腾挪出一块空间来。
不过,我知道,这不关智力的事,问题主要是,他的人格太脆弱,不能管理自己的渴求与匮乏。
这样的故事中,真正的难题是,当有渴望的时候,如何满足自己,当有痛苦的时候,又如何化解。人格健全的人,他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和思考者,他能顾及细节,也能看到全局。之所以能做到这两点,是因他对得到爱有信心,也因而能承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
然而,人格破碎者,内心没有承受痛苦的空间,也没有延迟满足的空间,他们很容易饮鸩止渴。
写这样的文章,会冒着被骂的风险。因为,太多人希望将匪夷所思的犯罪者妖魔化,将他们视为与自己绝对不同的恶魔。一方面,可以更恨他们,并认为这是极端且少见的个案,与自己的生命无关;另一方面,也与自己拉开了距离,似乎自己与他们毫无相同之处。
但其实,人类所有的故事,如果仔细审视,特别是能深入听他们讲话,就会发现,我们都活在共同的人性中。
<h2>梁龙的面子与王菲的里子</h2>
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这是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一句经典的台词。
什么是面子,什么是里子?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准确地来说明这两者。
这件事情就是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在《恶毒梁欢秀》上爆出他的确和天后王菲有过一段恋情,非典期间开始,非典期间结束,很短暂。
结束的缘由是王菲去云南探谢霆锋的班,当时谢霆锋在云南拍电影,梁龙就感觉到不对劲,他对梁欢说:“所以,我就觉得奇怪,这也太不江湖了,我说这就算了吧,这是没面儿,凭什么呀。”
在这样的三角关系里,梁龙感觉到受伤,我想这很正常,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梁龙讲的“没面儿”这个词,而且这个“没面儿”是梁龙和王菲谈恋爱时常有的一种感觉。
比方说,一次两人对话,王菲就问他你住哪儿呀。梁龙说住望京。接着王菲问,哪个别墅呀。这时候,梁龙再次感觉到受伤,觉得“这种两个世界的感受确实挺伤人的”。这仍然是一种面子受伤的心理。
而且,最后他对梁欢说:“千万别跟名人谈恋爱,因为你永远会记得她,她永远会看不着你。”这仍然是一种面子受损的状态。
面子心理,是中国人一种极为突出的心理现象,国内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国民性的时候,都会把面子心理列为中国人的头号心理现象。
我们继续问:什么是面子心理?什么又是里子?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个非常好的词语可以描绘这两者。科胡特是专门研究自恋的,在科胡特之前,自恋似乎都像是一种病态的描绘,但是科胡特为自恋正了名,他说自恋也有很健康的自恋,所以从科胡特开始,谈到“自恋”这个词,就不再像是说一种病态心理似的。
科胡特讲到自恋有两种,一种是实体自恋,一种是虚体自恋。什么是实体自恋呢?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
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就叫作虚体自恋。
虚体自恋就是经典的面子心理,而所谓的里子就是实体自恋。
当一个人虚体自恋,做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放在外在条件上,放在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总把握不住,总会有所忽视。
比如说陈冠希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后来父母对他整整保密了9年。大概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才知道父母是离婚的,他当时有一种很深很深的上当受骗的感觉。
为什么离婚要保密呢?在我做咨询的经验里,离婚保密这样一件事是非常多见的,这里面就有虚体自恋的部分。
这样的来访者都会讲到,结婚,过得像正常人一样,这样一来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完整的人,而离婚这样的事情,特别是离婚被别人知道,就会有一种很深的羞耻感,好像自己不再完整了,而且不再是正常人了。假如别人在议论他离婚这件事情,他就会觉得别人在带着一种异样的、看不起的眼神看他。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投射,他们的自恋是虚体自恋,所以他会觉得自我价值感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婚姻是完整的这样一个事实之上,当这个事实被破坏了,他们的自恋也就被破坏了,这个时候他们有一种“我不行”的羞耻感,投射到外部世界,就变成了别人在说他不行,但实际上真正的核心是他自己觉得自恋受损,所以他们要对别人甚至孩子保密。
当然,在想象中,他们会觉得孩子和他们一样也是很虚的,如果孩子知道了父母离婚这样的消息,也会有一种很深的自恋受损的状态。
很不幸的是,对于陈冠希来讲,这真的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比如说他知道了父母离婚的这件事实之后,第一反应是上当受骗,而且在多年之后仍然耿耿于怀。在这件事情之中,陈冠希看不见父母的苦心,他看见的是“我被骗了”。
“我被骗了”实际上就是在讲我的自恋受到了损害,我是一个伟大的人,我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我是一个这么重要的人,怎么可以被骗,所以,被骗,特别是被亲人骗,直接伤害到了他的自恋,而且因为这个自恋是虚体的,所以他会受伤。但假如是一个实体自恋的孩子,他可能就会想“父母是出于苦心,出于爱护我,才会给我编造这样的谎言”,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的自恋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即我投入地去爱,我投入地去工作,或者说我投入地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这两者最终的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这件事还不是最强烈的关于虚体自恋的描绘,在我听过的故事里,关于面子心理的描绘非常之多,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来访者对我说,她这辈子都感觉自己一直走在钢丝绳上,而且下面就是刀山火海,不能掉下去,如果掉下去,就会死,所以她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保持平衡上,这样她才能够走在钢丝绳上。但是因为她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钢丝绳上,以至于这位来访者有这么一种情形,她既不能够观察别人是怎么回事,也不能够做自我观察,也就是,对她来讲,她既不能够有很好的自我觉知,也不能够觉知别人发生了什么。
我会这样来理解,因为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似乎任何一件小事情的失控,都会让她有一种自我破碎的感觉,所以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上,如果做不好,就会完蛋。这是对虚体自恋的一种很深的表达,就是说任何时刻她都得看上去是好的,任何时刻不好的信息,都会直接让她粉碎,而那粉碎的感觉简直就等于死亡。
这位来访者做咨询满一年的时候,正好在春节前,她对我说:“武老师,我现在感觉我从钢丝绳上走下来了,双脚站在了大地上。”#p#分页标题#e#
当她双脚站在大地上之后,突然之间,她发现她可以做自我观察,也可以观察别人,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她似乎有一个空间可以去包容那些所谓的不好的感受,观察发生了什么,然后自己缓一缓去做更好的选择。
实际上,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好像任何一次小考试对我的很多同学来讲都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如果成绩很好,他们就欢欣雀跃,如果成绩不好,就备受打击。我当时就觉得很纳闷,小考试干吗要那么在乎呢,甚至在我看来,如果小考试成绩不好,其实会有一种庆幸,你可以这样想,“天哪,非常感谢,因为这次考得不好,我才看到自己的问题,我现在就赶紧改变这些错误,这样让我可以在未来的大考试中把握住机会”。
其实我这样想意味着我有了实体自恋的部分,按科胡特的说法就是,我有一个核心自我在那,所以小考试的惊涛骇浪没有把我打翻,反而,在这个时候我有稳稳的自恋,有了多余的空间去思考去面对这个外在的事实是怎样的。
但是,如果对一个虚体自恋的人来讲,任何一次小考试都意味着一次冲天的惊涛骇浪,那每一次的惊涛骇浪都可能把他拍翻。成绩好,他觉得自己很棒,成绩不好,就觉得自己完蛋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会竭尽全力地去维护自己的虚体自恋,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面对平时小考试中的挫败。
譬如,另一个来访者也有这样的现象,好像他不能够正确地估分,比如说他估了80分,结果发现只考了59分,这种估分上的差异让他很崩溃。我问他:“你是怎么估分的?”结果他跟我讲就是凭感觉,我觉得很震惊,说:“你难道不会去对答案估分吗?”
他想了一想,也觉得很震惊,说:“武老师,我知道很多人根据答案去估分,但是我不会这么去做。”
我也觉得很崩溃,说:“天哪,你不这样去估分,怎么能够准确呢?”
后来他想了一想,对我说:“武老师,是这样的,如果我对答案来估分,就经常备受打击,以至于没法进行下去。”
其实,他讲的是,如果他对答案估分,发现自己真的不行,就会对他的自恋构成一种致命的打击。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差异了,当一个人活在虚体自恋的时候,他似乎就没办法增进自己的真本事,也没办法去增进自己的真感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比较虚的事情上,以至于很多事就是一种浪费。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王菲和梁龙的差别。梁龙不仅在和王菲的恋爱中维护的是自己的虚体自恋,是自己的面子,其实在他整个成长过程之中也是这样。我看过他几篇采访,记者和他自己都说过类似的心理,就是“我很讲面子”,如果他很讲面子的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维护面子上,以至于他对自身真正的实力就有所忽略。
王菲就很不同,她经历过很多事情很多非议,恋爱确实也非常多,一般人会觉得王菲你不够干净、不够纯洁,不够怎样怎样,其实这时候讲的都是“王菲,你应该玩一些虚的东西”,就是请维护你的虚的名气。对王菲来讲,她是一个直奔主题的人,她就是要找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她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她有她的实体自恋部分。所以,虽然大家对王菲有很多非议,但是最终发现王菲过得很精彩。
而且我看过王菲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她把孩子也养得非常成功,很可能正因为,一个有实体自恋的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实体自恋。
我最后再讲一下,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附录:核心自我】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似乎别人的评价定义了你是谁,你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这种时候,你是没有自由度的,别人的评价,会极大左右着你。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反应,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虽然我们总强调锤炼,但必须得说,核心自我的形成,总是取决于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质量。若有一温暖且能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你会感觉到,心灵在迅速成长。突然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被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那就意味着,你终于有了自我。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
不过,必须说的是,温暖、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核心自我的建立,最初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之上:我是好的。
这种“我是好的”的自恋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关于自我的各种信息凝聚在一起。可以说,这种自恋是一种向心力。
此外,基本的控制感极为重要,我们只会将自己能掌控的信息,和自我粘在一起。如不能掌控的,我们倾向于切割和分离。
一旦“我是好的”这种感觉攒得够多,核心自我得以建立后,我们就有了这种感觉:形势无论怎么发展,我都相信自己能掌控局势。此后,自我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扩展。
绝对不能接受批评的人,是因“我是好的”这种基本自恋都未形成,所以一点点“我是坏的”的信息就可让他的自我破碎。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听话,那么孩子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内核在,核心自我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并且,既然父母的话决定着你是谁,那么自然,你在长大后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话,所以别人的话就如同惊涛骇浪一样,可以引起你极大的反应。
这也可以解释,当今文化下,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在乎别人的话,因为听话教育会让我们普遍形不成核心自我。
<h2>拓宽你的心灵空间</h2>
把问题保持在一个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没有一朵莲花会绽放。
——美国催眠师斯蒂芬·吉利根
人际关系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自己有多大的容纳空间。
这个容纳空间,也即常说的度量。
度量小的话,势必会引起人际关系中的绞杀。并且,关系越是紧密,绞杀就越是严重。特别是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最重要情形下,是不给对方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一点空间,并且会长时间持续地施加压力,要灭掉对方的不同意见与负面情绪,而让对方和自己一致。
有时,这看似是单方的,即,强势的一方向弱势的一方发起绞杀。这份绞杀可以长年累月,最后被绞杀一方简直都会失去独立思考,也没了情绪,变得仿佛是行尸走肉。
有时,是双方一起发起的,这常见于夫妻关系中。即,我做什么都看着你的脸色,生怕你不高兴;同样,你做什么我也紧紧盯着你,很容易就对你不高兴。两个人对彼此高兴不高兴的在意到了极致,而彼此的扼杀也到了极致。结果是,两个人都感觉到无比委屈——我如此在意你考虑你,你还是不领情,同时又非常残酷地去压制对方。
度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一个人的度量从何而来?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这取决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进另一个人的心里。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而这个人,最初一般都是妈妈。这一点能实现,需要妈妈心中住着孩子,并因而能持续稳定地给予孩子爱。
具体则是,作为养育者,父母去做一个好的容器,能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与不同看法。也即,当孩子有负面情绪,与父母看法不同时,理解并接纳它们的存在,并让它们在关系中表达、流动。
容器,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术语。他说,好的心理医生,能做一个好的容器,给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与想法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好的父母对孩子亦如此。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抱持性空间里,他有空间可以观察自己,也有空间观察别人,因而可以变得更从容。#p#分页标题#e#
相反,若没有抱持性空间,而是活在绞杀中,那么,一个人就会时刻紧张地去处理事情,没有空间做观察。并且,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小事没处理好,就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既会导致他绞杀自己,也容易导致他去绞杀别人。
我有多名来访者形容说,一直感觉像走在钢丝绳上或悬崖上,下面就近乎是刀山火海。他们必须调动一切精力去应对哪怕在别人看来很小的挑战,因很小的挑战都可以让他们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会跌落,而跌落就近乎死亡。
这样的感觉之下,他们不可能有容人之量,最多就是貌似好脾气而忍着。但他们对别人的排斥也会非常严重。
这多名来访者,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咨询后,突然可以观察自己和别人了,那时他们会形容说,自己终于从钢丝绳上下来了,不再担心掉下悬崖,于是有了一个从容的空间。随即,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容人之量,对自己和别人都多了一些宽容。
一位男性来访者,本有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感觉处于崩溃边缘。他的抑郁情绪,即来自和周边人的种种心理绞杀。别人随便一句话,都可以对他构成巨大压力,于是他随时都可能被别人绞杀。相应地,他也总在绞杀别人,特别是身边的亲人,他对他们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要求,而且他们必须得按他的来,否则他就会有巨大的愤怒出来。这种彼此绞杀,带给他强烈的负面情绪。
一次,他讲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妈妈给他提了一个不够合理的要求。过去这种要求会让他暴怒,而这次,他很平静地驳回了妈妈的要求,并请求妈妈理解他,他详细讲了自己的处境,最后希望妈妈能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事。妈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讲到这件事,他泪如雨下。当他发现,他的声音能传到妈妈那儿,并能发挥效果,这种感觉如此之好。并且,这种感觉,在他过去的人生中,太缺太缺了。
但是,他也纳闷,为什么以前他做不到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并平静地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恳请这样的事,放到几个月前,他会不可遏制地愤怒。
平静对待妈妈的要求,意味着,他对妈妈的要求有了容纳空间,而他能平静地向妈妈提出要求,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声音也有了容纳空间。有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容纳空间后,就不必那么急了。
这个空间从哪里来?我的理解,应是咨询的作用,他在我这里体验到了被容纳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再被确认,逐渐在他心里生效,现在他也可以把这种被容纳的感觉,传递给别人了。
有天早上,我在书房里整理这些文字时,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
我家的加菲猫阿白爬到我腿上,它的毛会粘到我裤子上,我习惯性地想把它抱下,但突然想,干吗切断这个过程,就让它进行下去吧。
它就这样安然地在我腿上趴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感觉到,有些什么奇妙的东西在我和它之间发生了,就好像是,我又一次碰触到了它的存在,而它也变得蛮不一样。由此,我和它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
由此,我领会到,过去的绝大多数时候,我的头脑不间断地对各种事进行评判、分析与管理,而这意味着,我的头脑不断切断这些事的能量,让这些能量都缺乏空间去充分流动。而关系中的链接,都是双方的能量在一个空间内顺畅流动的结果。所以要止念,停掉头脑的念头,就给了能量流动以空间。
佛教总讲止念,我过去把这个看得很艰难,觉得必须用打坐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做到,但现在想,只要不拿头脑的念头去切断正在发生的能量流动,就可以很好了。譬如,阿白趴在我腿上时,虽然我还是会有各种想把它赶走的念头,但我没这么去做,而是让这些念头自由发生,但同时,给阿白趴在我腿上这份能量以一个空间,让这份能量流动。
将这份领悟引申,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做事时,重要的不是头脑多聪明,而是让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何方,这就是所谓发挥,而超水平发挥,都意味着能量充沛而顺畅地流动。但能量流动需要空间,如头脑总是在妄动的话,就意味着能量一直在被切断。
头脑为何会妄动?因头脑很容易有分别心。再说说阿白趴我腿上这件事。的确,我今天早上穿的是一条比较正式的裤子,粘上猫毛必须得打理,但打理并不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所以,把阿白赶走,并非事实的需要,而是头脑做了判断:裤子粘上猫毛不好。于是,这个判断驱使我,要做出把阿白赶走的行为。
光有这一件事还不打紧,要命的是,我的头脑不间断地对一切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进行如此评断,而当我没有觉知时,这些评断即念头,无形中驱使着我做了太多切断能量的事情。
所以,对头脑妄动念头的觉知,很是重要。
<h2>让一切流经你的心</h2>
和一位朋友谈起自信与气场,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其实每当谈起类似话题时,我很容易想起这个故事,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那是1996年,我还在读大三,跟着北大心理系的老师参加希望工程的一个项目,要通过各种测试,从来自全国22个省的22个受捐助生中,筛选出3个孩子,去美国参加当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
其间,一次唱歌比赛,一个8岁贵州小男孩唱《我们的大中国》,他一开唱,全场哄堂大笑,因跑调跑得太离谱了。但他不为所动地唱下去,哄笑声逐渐消失,最终转为安静的钦佩,甚至,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整个房间只剩下他的歌声。等他很烂的歌声结束时,掌声雷动。
神奇的投射与认同。最初,我们向他投射了嘲讽——你的歌声真难听,但小男孩没认同,他转而向我们投射了“我很好”,并且非常坚定,我们认同了,于是最后给予他如雷般的掌声。
特别难得的是,这个小男孩并不傲,他就是大气坚定,同行的《中国青年报》一名记者成了他粉丝,每年都去贵州看他。不知他现在怎么样了,但我相信他会过得不错。
在微博上讲了这个故事并分享了我的认识后,有多名网友说,自己也看过类似故事,但都没这效果,为什么?譬如这样一个故事:
我上大学时院里举办晚会,有个环节,观众只要想表演就可以上台。有个男孩子上去唱歌,唱得很难听。他很陶醉,丝毫没有要下来的意思,还唱了很长时间。他唱完以后,底下观众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人里只有很少人鼓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对此,我的理解是,简单坚持自我的,是自我封闭,他们用自闭之墙屏蔽掉嘲讽,但其实内心已被击穿,只是没表现出来,而贵州小男孩是敞开的,他允许嘲讽的能量流经自己,而后又传递出自信。这的确不简单,不能简单模仿。
我们都受不了自己的能量被屏蔽,如果被屏蔽,就会感觉到被拒绝,于是很容易转而拒绝屏蔽我们的人。所以,一般性的坚持自我容易把人赶走。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涵容。意思是,一方发出的信息,特别是负面情绪,另一方需要将其容纳,然后消化,并转化成相对好的信息,再传递回去。譬如亲子关系中,孩子发出负面情绪后,父母需要接住、容纳并消化,再转换出相对好的信息给孩子。
讲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其他一些事情。
我自诩有一眼断人的能力,这原来是一个惯性的东西,即我似乎从小就具备这一点,后来将它意识化,变成了一个完整意识:如想认识一个人,就须放下成见,打开感官,全然接受对方的信息,特别是神情,让这些信息扑面而来,看看我会感知到什么。
咨询中,则发展成,敞开接受对方的各种信息,如语言、语调、韵律以及一些看似无意识的东西等,它们传到我身上时,我自会有各种反应,于是通过这些反应来推测来访者那里发生了什么。不过我一直有一个弱项——不能识别对方的姿势。如果补上这一块,估计好更多。
最近知道,华德福学校有一个看起来神道道的课程——人智学。课上,老师会教学员如何通过感觉去认识一个事物。譬如观察一棵植物,打开你的所有感官——五种感官、第六感以及其他,让这些感官去接受植物传来的信息,即感觉,然后聆听这些感觉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并以此判断这棵植物的功效。结果会很神奇。
听说中医也是在使用同样的办法。
美国的一个课程“阿凡达”中,老师有类似的教导:让头脑安静下来,打开感官,接纳某个事物传递来的各种信息,而后成为它。我有朋友多次上过这个课程,她说真的可以体验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植物。
听朋友讲述华德福的人智学时,我脑海里冒出这样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在发出它们的呼唤。此前,我还有另一句话正好可以成为这句话的下一句:让一切流经你的心。
将这两句话综合在一起,即一切事物都在发出它们的呼唤,让这些能量流经你的心,它会读到这些信息是什么。
让一切流经你的心。这句话是我去年在南极旅游时的一个感悟。当时,我们几个人乘着橡皮艇,在非常壮观的蓝色冰山下巡游,看着一只飞鸟翱翔的身影,突然,我有所触动,从心里跳出了这么一句话。然后,我安静下来。它们本来是安静的风景,等着我拍摄,但那一刻它们一下子活了起来似的。#p#分页标题#e#
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我也变得很不同,几个同行的团友也发现了,说,啊,武老师,你怎么突然间这么潇洒。
现在想,本来我是一个宅男,其气质即是切断了各种能量的流经,而那几个小时里,因为那个感悟,我敞开了自己,各种能量可以流经我,于是多了份潇洒。所谓潇洒,就是挥洒各种能量吧,自己的和流经自己的。真希望这份潇洒一直留在身上。不过这份能量也是一样,来了又走,走了又可以来。
但还好,类似这样的领悟在不断发生,而一次一次的领悟中,让一切流经你的心,这句话会越来越清晰地活在我身上。
愿我们都能活得潇洒而自在!
<h2>人性自身即是答案</h2>
真爱,源自真实。
真实,说说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没有品尝过真实就可以被接纳被爱的人,会忍不住要去讨好、付出、诱惑与控制等。
先简单说说爱中的讨好与付出吧。
讨好者有这么一份矛盾:你不喜欢我,我生气,我这么努力你都不接受我!但你若真接受我,我又忍不住会想,这是我讨好成功的结果,而不是你真喜欢我,所以一样会有恨与落寞: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心对我?!
由此可以看懂,关键是,讨好者不相信有真情,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真情其实真实存在,并且对方有自主意识,对他好,并不是他的讨好所致。
写这篇文字,是因一个女孩,她将步入婚姻,却产生了如婚前恐惧症一样的各种害怕,她不断怀疑:他爱我吗?他对我的好,不是因为我讨好的结果吗?我值得他对我好吗……
这个逻辑,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如用性感诱惑而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会这么想;用金钱引诱别人的人,也会这么想;用权力压制或帮助别人的人,一样会这么想……所以,科胡特那句话尤显珍贵——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个境界太高,而我们需要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发现并相信真情存在。
关键是真自我与假自我。
用假自我建立关系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构建的关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毁掉这一切。但对方却未必假,对方可能拿出了真心,并投注了真感情。
并且,真自我与假自我,并不是这么绝对。当你用假自我行使诱惑时,真自我也同时存在。譬如你可能会陷入其中,以假开始,却真真实实地把身与心交了出去。
关系中,“我”与“你”互为镜子,我想从你的这面镜子里,看到我是好的,当对此没有信心时,就会通过讨好、性感、权力、依赖等方式,诱惑对方对自己好。但真得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好是假的,因我本来就是假的。
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
真爱,必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爱,就是“我”与“你”相遇,只有真实,才能相遇。但是,假若我觉得“我”是坏的、黑的,那么,我会惧怕与“你”相遇,不然你看到“我”的真相怎么办?
甚至是,我虽然渴望着与一个“你”相遇,但我由衷怀疑,作为一个爱者的“你”存在吗?
但,真相遇时,“我”与“你”都被照亮,并发现,我就是你。
另一个类似故事是,一位女士回顾她十几年的婚姻说,在这场婚姻里,没有一天我是不使劲的。开始是拼命付出,对他和他家人百般好。等关系出现危机后,又努力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但爱,却渐行渐远。
或许,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太使劲的爱,有这样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是为了向你显示我有多好,而你得通过爱的举动证明,我的确是好的;如你不承认,我就会有不满;于是,对方失去了存在不满的空间,并感觉自己被绑架了。
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要向你显示,我是好的;而你必须给出证明,让我确信,我是好的;否则,我就觉得自己是坏的,转而觉得你也是坏的。
这一逻辑的反面,有两种境界: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很多旷世恋情,都是太使劲,因而有点不对劲。
譬如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旁观者津津乐道,但林徽因却不为所动。
譬如,一年春节,广东北部大雪,很多回家的人被阻断在韶关附近的高速上,一个深圳的男人,步行去找他喜欢的女孩,要给对方帮助,结果对方不为所动。他的故事,既感动了一批人,也有相当一批人觉得他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是对的,因为我太使劲,势必要换取你的一些东西。
至少,太使劲的话,会导致压力,让两个人都不自在,对方感觉到被束缚。同时,如果你太使劲,也会觉得,这份看似感人的旷世恋情,是人造的,而不是自发的,所以不真实。
太使劲去爱的深层逻辑是:我觉得我是坏的;为了掩饰我的坏与黑暗,我走向反面,表现出好,以此向你显示,我是好的;你是我的镜子,我渴望你这面镜子照出我的好,即你接受我,以此证明我果真是好的。爱,就是为了这么个目的。
但是,为什么要绕这么一个弯呢?为什么非要别人证明呢?为什么你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并拥抱它?本来,你对“它是好的”的这种感知,有赖于镜子的认可,那你为何不做这面镜子……
想通这个,忍不住跑到天台上,舞蹈了一会儿。
需要澄清的是,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逻辑游戏,关键是,今年的一系列治疗中,我碰触到了自己内心的所谓本性,它着实吓着了我。
本能地,我一如婴儿,期待这份本性,在一个好的关系中被认可被接纳,但我突然明白,我干吗不直接认可它拥抱它!
最简单的表达则是,人性自身即是答案,生命自身即是答案。
宋明理学宣称“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在龙场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也是一个理。
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答案。
后记
在本书的序言中,我讲到,21年前,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人”,其实是中国人,更是我自己。
今年,我给出了一个正式的答案——《巨Ying国》这本书。
曾有一个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实的细节累积而成。所以,真正的好东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本书,虽然还称不上非常满意,但它的确是由我21年来很多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
当年,给自己出这道题时,觉得最方便的解题方法是,做一名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事实也证明,从2007年正式开始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我写出这本书,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差不多每年,我都有一千个小时的咨询量,所以从2007年到2016年,我累积了将近一万个小时的咨询量。
其中,深度咨询,即长程咨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还保有三十来个来访者,咨询的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三年了。
三年看似很长。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不安与内疚——这么久,还没有让来访者发生剧变,我是不是水平太差,还在坑钱?
但个案经验累积多了,我会发现,咨询常常是,满一年时,来访者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变化。满三年时,我和来访者的关系又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后来也发现,那些最有冲击力的人性经验,也的确只有在充满信任、稳定而结实的咨询关系中,才能很好地呈现。
这些长程的个案,也确实展现了很多深度的、不可思议的人性,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人”与我自己。
很有意思的是,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读懂诗了,也能发现当代艺术的一些“美”了,这都源自对深渊深处的人性的理解。
这些理解,也是《巨Ying国》这本书能写出来的关键所在。
所以,要特别感谢我的所有来访者们,尤其是那些长程的来访者。在长时间的陪伴中,既是在疗愈你们,也是在疗愈我,更是深度碰触我们共同的人性。
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在一列火车上,对所有人的故事都充满好奇,恨不得在这一次旅途中,将所有人的生活都体验一遍。醒来后,我想,我对别人的故事那么好奇,是不是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也的确,我现在还没结婚、没孩子,虽然买卖了三次房子,但直到现在,才有了一套令自己满意的房子,不过还未收楼。
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对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充满浓烈的好奇,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吧。
一直关注我的文章与微博的朋友,会看到我这种好奇,而在《巨Ying国》这本书里,这份好奇带来的思考,更是一览无遗。就这份好奇而言,我特别要感谢那些尽责的记者,他们深入到各种热点新闻中,那些充满说服力的细节文字,可以帮助我真实碰触到当事人。
同样也特别感谢我微博的粉丝们。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微博,因为微博上可以和粉丝互动,包括被骂,而在一些互动中,一些关键性的思考就此形成。边写微博边互动边总结,已成了我的一个思考方式。
所以,可以说,那些常在我微博上和我互动的粉丝们,这本书,绝对有你们的贡献在。
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我自己。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一直在无情地分析自己,你必须先弄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懂得别人的生活。
我也如此,我对自己的一切都充满最深的好奇,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全方位观察自己。在任何其他人的事情上,不管我的文字看起来多有说服力,我都不是权威,唯独面对自己,我是绝对的权威。
我也绝对是一个巨Ying,一个原本憨厚、老实、可靠而又消极、被动的中国式好男人。这些无情的,或者说中正客观的自我认识,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显示了巨大威力,带来了无数踏实的细小转变,而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这两年来我的身体与心理,是这42年来最好的。
同时,我也深入到一些潜意识的“无人之境”。
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这句广为人知的话,显示了我们对“深渊”即潜意识的恐惧。但终于,我能跳入深渊,切实体验了其中的震撼,又安全返回,这是很难得的经历。而这也是一点点深入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由一个个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
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些探索,都是比较个人式的,也是针对当下的,接下来的几年,我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更多地了解当下社会,更真切地去了解并检验“巨Ying”的概念。
也希望和各方面的大家,一起来探讨巨Ying的概念。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图书出版公司——磨铁。按照合同,这本书应该是在2013年就问世的,但竟然一拖拖到了现在,但磨铁的领导与编辑,都有足够的耐心,一直在等待,没有催促我。
也要感谢所有等待这本书的朋友,我放你们的鸽子太久了。
不过,这也的确是值得的,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而好的东西,都是由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