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生病了,我留在她身边当作陪人。
这是我第一次在医院当陪人的经历。都说当医生最需要换位思考,成为病人或家属不失为一次不错的机会。
首先,我尊重每一位医生和他们的工作。医生和病人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把疾病治好,共同迈向健康。但经过这三天的病房经历,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我仍然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心存不满。
总结如下:
第一,问话缺少眼神交流。
具体举例:
姥姥入院后,她的主管医生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询问病史,然后我就开始仔细观察她。我发现她是个很有自信的人,但是并不给人以亲切的感觉。老人在叙述病情的时候,医生有很少的时间看着她,而是双眼直视自己的前方,给人一种“摆谱”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她询问老人问题的时候也仍然存在。
评价:
说实话,我对这个发现有点失望。在双方的交谈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尊重(当然,并不是“直勾勾地盯着”)。有句很古老却正确的话是这样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适当的眼神交流,身体微前倾,认真专注地倾能够同时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判断对话进行得是否顺利。让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总是盯着别处,那自己还有心情说下去吗?特别是在一位81岁老人的面前,我觉得实在太不尊重人了。
第二,病情解释不充分。
具体举例:
姥姥入院后,医生似乎问完病史就结束了我们跟她的所有交流,并没有把我家管事的家属们召集到一起,对目前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向我们进行沟通。
评价:
我在神经内科转科的一大收获,就是要充分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病情。对于现在的医患关系来说,已经不再是医者绝对权威的时代,大家站在一起,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问,这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第一天入院医生问完病史后,我和家人忙着安顿老人,办理手续,回过头来我才想起这个问题,之后去找医生了解病情的。
第三,沟通时态度傲娇。
具体举例1:
在姥姥入院第二天,主管医生带着学生来查房,我在主管医生问完基本情况之后,问了一句:“请问我们都要做哪些检查?”她看着我说:“常规检查。该做检查的时候护士会把单子给你。”那好,我就又多问了一句:“具体有哪些检查?”“护士给你了你就知道了。”随后他们一行人出了病房。
评价1:
相当无效的沟通!我自己是医生,大体知道所谓的“常规检查”有哪些,但毕竟术业有专攻,我并不了解这个科是否有哪些特殊的检查,可否劳驾多停留一会儿,多说一两句?医生是做决策、开医嘱的人,理所应当是跟病人和家属沟通的主力军。需要做什么检查,问医生是最直接了当、清楚明白的方法,为什么要我绕过医生去找护士?如果医生这方面就做的不够,那么沟通方面必然会令人相当失望。
具体举例2:
今天早晨我向主管医生询问老人大概需要住多久时间,下午妈妈过来,我跟她说了情况,妈妈想再仔细地问问医生,于是她就向医生再次问到姥姥需要住多久的问题。这时
——看一下妈妈的体会(详见http://t.cn/RAYN5w8)
评价:具体我就不写了,想到就来气。
结论:
我很相信这位医生的学识。我相信她给出的治疗方案非常有效;但我并不喜欢她,因为我没有感觉到她的友好。
要知道,病房里的病人和家属涉及各行各业,当然还有像我一样蛰伏在角落里仔细观察然后总结码字的人,准备把奇葩的经历散播人间。我和家人都是很讲道理的人,难得遇上这么一位令我们都心生不快的医生。
我自己就是名医生,也并不想让别人过度解读此文,让岌岌可危的医患矛盾再次指向医生。我只想说,要求患者理解医生,那么就先把自己身上的臭毛病都改掉!如果一个医生把病人和家属当成了机器人,那么他的水平也不会比机械修理工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