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旁李多而折枝时,你是否能也做到原地不动?
一般人都很困难,但“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却很有定力,这个小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聪慧的王戎,让我不禁细究其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想必大家知道的都是嵇康阮籍,对于王戎的了解甚少。若不是听课,其实我也孤陋寡闻。
今天上午,随着四中督导的老师一同听了一节年轻老师的课,为小伙子巨大的进步点赞。在我看来,语文课,体育老师照样上的好!他是个阳光爽朗的青年教师,体育出生,但工作上丝毫不马虎,积极上进,是一块可造之材。今天的语文课,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课前,老师先从配乐谜面“十八罗汉”巧开课,让人眼前一亮。他选取的是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娃娃来讲,还是有些晦涩难懂,但从老师的引导讲解来看,学习古文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儿。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老师先给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点拨,通过“多朗读”、“明句读”等方法,让学生以读促悟,多样的朗读,于读中自见其义。语文学习贵在引导,老师在古今文对照学习中,能将一个“诸”字举一反三,让孩子们试着将白话文片段用“诸……”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孩子们跃跃欲试,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有了。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法,值得推广。还有一处,当所有的小孩子看到道旁的李子树上李子稠密且压弯了枝头,都“竞走取之”时,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如何取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枯燥的文言文便一下子有了画面感,学生试用“竞走取之,或……,或……,或……”各种各样的可能,各式各样的姿态,将道旁李树下的一群孩童争先恐后抢摘李子的憨态带出来,课堂中学生“说”的能力便大大得到了提升。还有一个细节,最后老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不拘一格,老师将舞台留给给孩子,有孩子讲述时声情并茂,这随机生成的精彩又为课堂添了一趣。
语文,贵在活学活用,还要在巧学上下功夫。看似简单的母语,其实蕴含了大道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很重要,我们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一定不能忘了最重要的思想感情的渗透。老师在这一点上也有做到,我想,每个孩子心里一定有个不一样的王戎了。王戎小时候善于观察分析、沉着冷静的优点,也是日后他成为名家的基础。
至此,从这节课,这个来自《世说新语》的故事中,带入生活,也值得深思,作为唯一一个不为所动的“他”,我们身边能有几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眼前蝇头小利迷了眼,忘了分辨它的对与错,只顾一哄而上,却忘了初衷或那“美味”的真?
道旁李,多且诱人。然而,哄抢的人仍旧是大多数,有几人会先停下脚步,思考,为何“道旁”往来数人却仍旧“李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