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字貌似是用什么工具扎豆腐干,其实和豆腐干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用小刀片往地上扎,当然这地面一定泥地,否则小小的铅笔刀怎么可能在水泥上扎出印记?因为每次扎出的点和上一次扎出的点的连线距离不能超过小朋友的大拇指和中指张开距离(俗称为一抓),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距离和豆腐干每个边的长度相类似,故而得名。在北方貌似也有这样的游戏,只是名称和形式不一样,称之为分田地。在画好的方格内,扎地连线,把这个方块分割,随着游戏进行也是越分越细,最后看谁的面积围得大谁就是胜利者。但在上海地区玩这个游戏的方式和胜负判断与北方的明显不同,较之北方的玩法要复杂,难度也高很多。
这游戏往往是在两个小孩之间进行,游戏的工具就是小孩子学习常用的工具:铅笔刀。开始也是分先后,一旦开始每人按次序用刀扎向泥地,扎出来的点与点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个人的一抓距离,否则这次的扎点无效。游戏目地就是用扎点后的连线把对方包围起来,类似于围棋,把对方围死困死,那你就赢了。当然这个围死困死和围棋还是有差别,围棋到最后往往看目数,而这个游戏是到最后你无法再用你的削笔刀在泥地上扎点,你的空间已经不允许你扎点,你只能认输了。一开始两个小朋友扎出来的两个点距离要挨得近,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把对方前进的路线堵死,逼着他选择另外路线。当然扎点连线肯定有一定距离,连线的方向是自由的,但就是不能交叉。一旦交叉你就输了,这个交叉就是你第二次扎点不能越过对方的连线,你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又不碰到对方线段的情况下,把对方线段的出路给堵住。这样势必使对方用刀扎点的难度大大提升了。
刚开始时,前进的方向是自由的,但一般也不可能总是往前的直线,超前的一方总是想着法给后者制造难度。在前面的线段横过来把后者的前进方向堵上,而后来的势必想法设法要突出这个包围圈进行反包围。所以,这个游戏在一开始就希望能超前,手大的孩子有比较大的优势,因为你每次前进的线段可以比人家的长啊,容易形成包围啊。一旦被对方的线段包围,要想突出那个包围圈,难度就大了很多。每次扎点必须得瞄准那个由线段围成的有限空间内,一般此时的空间都以几个毫米计算线段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还要把刀扎准确,既不能扎到对方的线,同时也不能扎到自己的线段。随着包围圈的缩小,这个扎点的难度越来越小,到最后势必逼迫你自己犯错误,认输不可。但有时领先方急于求成,扎点不慎也导致认输的偶然性也是有的。
扎豆腐干的游戏,对于泥地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这个泥地太湿,在连接线段时往往画线太粗,想在这个粗粗的线段间再扎下新的点,难度势必增加不少。如果泥地太干了也不好,扎点经过时,引起线段不清,开裂也不利于游戏的开展。最好是夏天,刚下完雷阵雨,泥地不干不湿的时候那是玩这游戏的最佳时机。这个游戏对刀的要求也比较高,常见的铅笔刀的刀刃太宽了,扎点太大,连线太粗,游戏难度打折不少。如果用那种钢锯条打造的小刀,尖锐不少,是玩这类游戏的好工具,在扎点连线中往往占有优势。因为它的尖端锋利,有利于在狭窄的空间内继续扎点,连线。否则刀刃宽的话,很容易引起偏离,从而导致比赛告负。而这种刀具在当时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那时农村在夏天时总会抓蚯蚓,拭蚯蚓,就是用这种钢锯条刀,把蚯蚓解剖,剔除里面的泥土,晒干做中药,称之为地龙干。这个钢锯条刀再常见不过了。所以在小伙伴中间,不分男女,都有这个条件玩这个游戏,时不时可以在场地上看到有小孩在扎豆腐干玩。他们睁着自己的大眼睛,手眼齐心协力,瞄准目前扎向地面,虽然难免手上,衣服上弄得脏兮兮的,但我们乐在其中,至今想来也是回味无穷。偶尔和妻谈起小时候的游戏,她竟然对这个扎豆腐干还印象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