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记得小学时背诵的一首诗,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这样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看到长安沦陷,战火连天的情形,感慨家国破碎,亲人离散的愁苦,这时候,最期盼的是能收到家人的书信,才得以慰藉,“家书抵万金”可谓是非常形象的类比。
一封家书,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家人之间互相寄送的书信,可以说是得知亲人安好,联系亲人情感的纽带。直到近代,发明了电话、电脑,普及了手机、网络,这个纽带被渐渐取代了。从写在纸上的文字,到email中的方块字,再到如今短信或微信里短短数十字的即时讯息,越来越多人对书信已然放弃。
然而,这本《一封家书》却让我们惊醒,书信的力量其实不可小觑,它是一种记录,一种寄托,更是一种仪式。它除了能在战火年代慰藉我们的愁苦心绪,更多的,其实是在传递亲人直接的爱与传承,传递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与谆谆教诲,传递孩子对父母的拳拳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封家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十余位著名人物与孩子、与父母之间互通的书信,比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大帝、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著名作家、翻译家傅雷、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美孚石油帝国创始人洛克菲勒等等。
在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巨人在耀眼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最平凡的情感,需要亲人的支持,情感的抚慰,需要在家这个温暖的港湾汲取力量。
本书收录的书心中,写给孩子的信居多,为人父母的他们,通过书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告诉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为孩子进行答疑解惑,给孩子鼓励与支持。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书——周公写给他儿子伯禽的信《诫伯禽书》中,周公对儿子说,即便去了封地,也不要因此变得骄傲,要经常和亲友常联系,谦卑有礼等。
又如傅雷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书心中,告诉他在国外生活工作要保重身体,弹琴时注意手指等,学会放松,“最要紧及早留些余地,精力、体力、感情,要想法做到细水长流”,字里行间足见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
居里夫人也在信中告诫女儿,即便身为女子,也要独立、自立,只有靠自己,才能自信、强大。居里一家两代人,出了好五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相当优秀,而这背后,与他们家族的优秀教育与传承密不可分……
作者叶顶以原文、翻译,加上个人品读的方式,为我们展开讲述家书内容,和家书写作者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封封家书蕴含的人生真谛。
有人说,照片是时光的载体,其实,书信又何尝不是。翻开这本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家书文集,扉页便是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咀嚼着这些文字,只觉得时光都慢下来,心绪都归于宁静。
慢是这个时代最为欠缺的东西,我们每天匆匆忙忙上班,匆匆忙忙吃饭,匆匆忙忙玩乐,就像被时光追赶一样,生怕一慢,自己就被生活三振出局了一样。
慢是《一封家书》全书的基调,它适合在某个闲暇的午后 ,喝着一杯清茶,闻着一缕清香,慢慢品读。回归慢生活,体悟当下心绪的流动,感受亲人与亲人之间情感的共鸣,便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