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练对话》第一次共修昨晚顺利完成。最大的收获是:在认真的聆听之后,好像明白了什么是所谓的“模式”。
老师告诉我们:模式是隐藏在暗处左右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现状,最终促使或者阻碍我们到达既定目标的过往经历的综合。这个模式一旦形成,会牢牢地控制思维、语言和行为,控制我们的现实表现。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觉着很有道理,仿佛我是听明白了。
但是老师让我们总结自己的模式是什么的时候,我脑中突然一片空白。看到了大家迅速地写出了很多种他们的模式,比如:寻求认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拖延、指责、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给自己找各种借口等。好像自己也有这些问题,但是,我对于自己到底是哪种模式,找不到特别合适的词语来总结。其实,我是没有明白什么是“模式”?
直到最后NanNan分享她工作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总舵主与她进行的一段对话,杨老师进行总结后,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是“模式”。
我理解的“模式”是:自己独处(做一件事或者学某样东西)或在与人交往、共事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某个情况时你的直接反应和做法,如果每次都是这个反应和做法,那这可能就是你的一种模式了。
昨晚共修过程中,用5分钟的时间,梳理了下自己的现状(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脑海中直接浮出的想法或画面或具体的事情)。我列举了11项(5分钟很快到了,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写),包括工作、自我价值、育儿、与家人相处等。用上面我理解的“模式”去反观我的现状,我看见了我的几个模式,比如: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尤其学习和专业能力上面、不自信、不自觉与他人进行比较、轻易用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去苛责别人(主要是家人)、希望跳出舒适圈但又瞻前顾后、勤奋但是资质平庸等等。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些现状清单的过程,有点残忍,不太舒服。但是,真的看到之后,突然又有些释然了。怪不得,清单上面的那些问题一再发生,一再重复,虽然好像自己很努力,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原来是这些“模式”把我卡住了,无法真正前行。
借用昨天杨老师的金句:“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就是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模式。”看见是改变的前提,看见之后才会不再抱怨、不再质疑。如果原来的模式很好,请继续保持。如果原来的模式将自己卡住了,那就要放下这个旧模式。此时,如果大脑中现存新的模式,直接去采取新的模式。比如,我已经看到,我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是因为拖延输出,那我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每一次学习必须输出。逼迫自己去选择新的模式。如果暂时找不到新模式,那需要的是创建新的模式,刻意练习,创造新经历,塑造新模式。比如,已经看到我容易用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去苛责别人,尤其是家人,那每次我想要苛责的时候,想想海灵格的《我允许》,深呼气几次,平静自己的情绪后再去对话。每次情绪出现时,都刻意练习平静的能力,创造出新的与家人对话的模式,慢慢地突破旧模式。
以上的纸上谈兵还是相对容易的,每天点滴的体验与觉察是真的需要修行。
最后,这句“看见模式的过程不容易,看见之后,改变更加难。”与大家共勉。很感恩可以参加这个课程,感恩可以和大家一起共修、一起改变。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