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向日葵地》——世界尽头的希冀与孤独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我读的首部李娟的作品。

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李娟,好普通的名字。

大部分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都要起一个能代表自己风格的笔名。可李娟没有。

注视《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封面,这个简单到甚至有些草率的名字,直愣愣的扑过来。像一个不怕生的孩子,猛的扎进你怀里,你错愕地张着双臂,犹豫着要不要拥抱他。

可当你翻开第一页,便有了答案。

这是一部记录了李娟和家人在新疆乌伦古河南岸种植葵花那段日子的散文集,全书由48篇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短小散文组成。

李娟将那段时间的生活全面记录:细小到家庭中每个成员(包括鸡犬鸭兔),宏大到无边的苍穹、无尽的荒野,以及这两者之间人类深远的孤独。

了解李娟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几乎都与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有关。虽然是四川人,却从小与母亲往返于新疆、四川两地。高一时转到新疆上学,高二辍学后跟母亲学裁缝、开杂货店,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她曾说:宁愿选择失去美好的文字,也不愿选择贫穷。可知那段岁月并不像读者们所想:仅仅只是写作灵感的来源和写作素材的累积。

然而李娟没有将这份窘困演变成个人的自怜。在这本书里,字里行间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与大地”、“守望和别离”的思考。

有人说李娟的文字简单。如何来理解这个“简单”?是相对繁复与华丽而言吗?的确,她的文字风格质朴、诚恳,就像一个外表素净且从不说谎的人。但她的想象力和叙述方式常常让人惊艳,比如本书第十九篇中有一段:“如果说作物的生长是地底深处黑暗里唯一的光芒,那么,那个人经过的大地,随着他脚步的到来,一路熄灯。”

又比如,第二十一篇中:“风势渐渐平息。古老的地球稳稳当当悬于宇宙中央。站在地球上,像站在全世界的至高点,像垫着整颗星球探身宇宙。日月擦肩而过。地球另一侧的海洋,呼吸般一起一伏。”使我一下子想到《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两者看似没有联系,在我心里却有着同等的意境。

她的才华会让你忍不住怀疑:她看到的向日葵,是我认识的那种植物吗?她脚踩的土地,是我们理解的大地吗?

是!也不是!

正如我们都认识汉字,都会用汉字记录所思所想。可李娟,她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永远那么独特,描述世间万物的手法永远那般奇妙,他人根本无从复制。

我将这48篇文字按照内容不同大致分为:人物篇、动物篇、自然篇。

人物篇

对李娟而言,母亲和外婆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也是或明或隐贯穿全书的两个人。

她对她们的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

李娟笔下的妈妈,勤劳、坚韧,却也泼辣、粗糙,时不时出口成“脏”。

妈妈对李娟说:“ 天气又干又热,稍微干点活就一身汗。比方锄草吧,锄一块地就脱一件衣服,等锄到地中间,就全脱没了……好在天气一热,葵花也长起来了,穿没穿衣服,谁也看球不到。”

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让你忍俊不禁?妈妈仿佛身处世界尽头,与天地融为一体,蔽体的衣物在此成了多余。

李娟也并不隐藏她与妈妈之间的疏离。

种植葵花期间,李娟也曾离家几次。妈妈偶尔去看她,更多时候两人靠电话联系。

在第十二篇里,她记录了和妈妈打电话的事。那仿佛是世界上最艰难的沟通——常常是妈妈那边信号不好,有时是她这边信号不好。等信号有了,要么是妈妈手机没电,要么是她手机没电。终于信号电量都有了,一接通,两人又无话可说。

相比之下,李娟对外婆要亲近许多。毕竟童年时的她,是跟着外婆长大的。

第五十九篇,专门讲外婆。也是最触动我的一篇。

李娟的外婆是个可爱的老太太,看到街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路边算命的,压低嗓门对李娟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然天真之下,是深重的孤独。九十高龄的她远离家乡,随女儿来到荒芜贫瘠的戈壁滩,落脚的那一刻,或许已明了此生再也回不去。可她仍不甘心,好几回收拾了行李吵着要回四川。所以李娟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而是死于等待。

李娟虽然能从外婆混乱的思维里看出“外婆已经迷路”,她已无法介入外婆的世界,可她不愿放手,她写道:

“在她的世界之外,她放不下的只有我和赛虎了。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

外婆走了很久,她还怀着因无法满足外婆的愿望而产生的愧疚感。

动物篇

书中写小动物的篇幅较少,但每种动物都有其一席之地。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比如写鸡:“鸡如此痴迷,这瞅瞅,那啄啄。有时突然歪着脑袋想半天,再单脚撑地呆若木鸡。”

有时又让人沉思,比如写兔子:“月球紧随地球在茫茫银河系间流浪,唯一的兔子和唯一的我妈在地球一隅的葵花海洋中漂流。谁也无法舍弃对方。”

置身苍茫天地间,不管人或是动物,都是孤独的吧,所以哪怕不是相同物种,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却还是想要相互依恋。

自然篇

关于大自然的内容,我最爱第十九篇——《大地》

“突然想起戈壁滩曾经是海。眼下这宽广空旷的情景,正是一场漫长悲剧故事的大结局。可有人仍在说:‘……直到地老天荒、沧海桑田……’就在这时,期限到了,誓言失效了。”

这种别具一格的想象,和意外的转折,正是我着迷于李娟文字的原因之一。

以及:“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和不好看的两种。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

这样的描述让我惊愕!颇有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意味——因为一段情,沦陷一座城。


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我意识到——对大多数受困于钢筋丛林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李娟的书是颇具冲击力的。

提到新疆,通常我们会想到美丽的姑娘、成群的牛羊、丰富的瓜果。可她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新疆的另一面——茫茫无边的戈壁和永远在迁徙的人们。别离、守望、回归、再别离……

妈妈的向日葵地,既是生活的来源,也是流浪者暂时的心之所安。

李娟在后记里说,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很多时候与激情和勇气有关。她在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拢,可向日葵们不同意。

只有她最能体会,向日葵远不止开花时的灿烂壮美,更多时候还是等待、忍受与离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