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清明,全国有977万人去扫墓,这个流传了近两千年的习俗,恐怕在50年后就要消失了:
现在每年将近1000万人死亡,但城市里的墓穴几乎十年来0增加,
根据民政部在2013年的预测,现有墓穴只够用10年了,
死哪儿去,正在成为个大问题。
4月初,福州长乐的山里,出现了几个“活人墓”。
一些未完工或完工的墓地,出现在田间地头。一些墓地还挂着“大红花”,或者披着红色的麻布。
挂了这些红花红布的墓地,里面还没有棺木或骨灰,是给活人建的墓地,在当地也被称作“喜墓”。
最早的,六七十岁的人就开始建,如今,有四十多岁的人就为自己先“占坑”了。
在一些“风水好”的地方,有村民先用锄头把山挖了,扔一些建材把地占住,再用高价卖出去,有的一个墓地就能卖到10万元。
在福建沿海,村民迷信风水,希望通过造墓和修建豪华墓穴,来兴旺整个家族。
长乐、福清都是知名的侨乡,加上宗族观念强,房子和墓地慢慢成了侨民展示自己财富和孝心的方法。所谓的“建大厝,起大墓”。
过去几年,福建省每年都要清理上百座“活人墓”。
除了这种“活人墓”,还有豪华墓。
古人讲求事死如事生,生前过的好日子,要照样搬到地下去,生前如果没过上好日子,那死的时候更要借此机会过上新生活了。
根据一种谁都知道的风水标准,好的墓地要背山面水,但没有那么多自然的大湖大河怎么办?
于是,人工的水库成了好去处。
一些水库边的山上就成了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密密麻麻几百座坟头,很多还都是100多平米的大house,里面能躺10个人。
就连水库中间的小岛上都建满了坟墓,也不担心一蓄水就成水底景观大宅。
如果自己建个墓,3万就能建个可以躺10个人的大墓了,但如果在福清市里买个公墓,一个位置5、6万。
当然了,这种自建的肯定是不行的。被媒体曝光后第二天,200人带着推土机来了,一天就给平了15座。
传统观念里,越是好地方,越要用来埋人。崂山在1992年就成了国家森林公园,从1997年到2018年间,崂山风景区里还是陆续多了6万多座坟墓。这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就能见到100多座。
我们国家殡葬管理条例有规定,人们是不能擅自建殡葬设施的,也不能建或者恢复宗族墓地,也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等地建造坟墓。
就算你家有几个山头,想开发出去让人来埋,对不起,不行。
在城市里,地是不用想的了,够不够钱死,才是个大问题。
上海一平米不到的墓地,均价早就超过了6万,高端墓地接近30万。
北京地段稍微好点的陵园,基本都在10万以上了。
而且这些相当于是“毛坯房”,你还都付殡葬费、占地费、管理费等等。
难怪一到清明节,北上广出城的路都堵得死死的。
大城市死不起了,北京人要去河北扫墓,上海人要去苏州扫墓,广州人去清远扫墓。
河北三河市的灵山宝塔陵园,紧挨着北京东边,80%以上的客户都来自北京。
广东河源市的民政部负责人担心,将来我们的土地都变成大城市居民的墓穴了。
苏州墓地的价格只是上海的1/3,搞得苏州都对墓地限购了,外地人完全不能买,比房地产限购政策还严。
城市的墓有多紧俏?看看在香港上市的福寿园。
2018年,福寿园在全国卖了12509座墓穴,收了12.82亿元,相当于10.25万/座。其中最高档的 “定制艺术墓”卖到了42.2万元。
这个均价,比去年涨了7.6%。
7.6%的涨幅什么概念?超过了去年北上广深任何一座城市房价的涨幅。
而且你付的这个钱,只是20年的租金。
福寿园甚至新开了“生前业务”,你活着就可以先想好自己的葬礼要怎么办,从活人到死人,一条龙服务。
相比农村的“质朴”,城市里死人确实是一门“好生意”。另外一个A股上市公司福成股份,2018年的殡葬业务毛利率达到了87.96%,这远超于恒大、万科、碧桂园。
在“坟地产”面前,房地产的确算不上什么。
在福寿园2018年的业绩会上,总裁王计生说,中国殡葬市场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每年死亡1000万人,殡葬消费才600亿,对比美国日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按他这个数据,平均每个死亡人口消费6000元,在很多城市的确连个墓地都买不到。
这就是如今的状况:要么没地死,要么没钱死。
墓为什么这么贵?
这跟我国现在两种墓地的性质有关。在农村,实行公益性墓地,是不能对外经营殡仪业务。所以,尽管农村有大片风景优美的山林土地,也不能卖给城里人用。而城市里,大多数就是经营性墓地了。
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是城市的墓地快要用完了。
这里说的墓地,是用石头或水泥造个坑,上面再立个碑的构筑物。
一方面是土地供应少。墓园属于特殊用地,国家这几年已经在缩减这类用地的规模。
北京已经停止审批建设经营性的墓园了;
上海从2008年起就一直是44家经营性公墓,每年审核,只出不进;
陕西近十年来也没有新增过一座经营性公墓;
重庆、浙江也没有新增的计划;
南京也是30年没有新增过墓园用地了;
而且跟房地产不一样,人往那一埋,基本不会挪了,墓地的流动性几乎为0。
北京现在的34家公墓里,其中18家早就饱和,无墓可卖了。
早在2014年,《殡葬绿皮书(2012-2013)》就已经提醒: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
总之,城市里基本不会有新的公墓了,我们8亿的城市人即将面临一个问题:
无墓可埋。
一边是每年死亡的1000万人,一边是基本0新增的公墓。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连我们死后的归宿,都遇到了五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
有人说了,不够地埋,可以不埋嘛。
比如把骨灰洒海里,埋树下;
如果在骨灰上种树种花,看到枝繁叶茂,睹物思人,仿佛亲人又活了一遍。
但……如果树长得不好呢?
这种葬法推广到青海,当地要海没海,洒三江源吧,黄河长江下游的人肯定不干,撒青海湖更是不可能了。
然后花草一年中大多时间都是枯萎期,树又至少10年才能长大。结果亲人去扫墓,看到的都是树木枝叶枯黄、花草毫无生机,可苦了青海民政厅的领导们了。
这些树葬、花葬,通常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想要认祖归宗,不容易。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骨灰盒集中一下,放进密密麻麻的柜子里。年轻时买东西用格子,拼命赚钱买房子,死后还得继续住格子,名副其实的格子人生。
只是左邻右里的也不认识,不过也没关系,和现在住小区也没两样。
甚至还可以把骨灰做成戒指首饰,戴在身上,把自己变成行走的神龛。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广这种生态葬,经营性公墓里要划出来生态葬的地方,农村里也要鼓励生态葬。
而且要求了,到明年,2个人死了,要有1个人生态葬。能洒的洒,能用的用,就算要埋,也不能树墓碑。
总之一句话,死人别跟活人抢地。
福建沿海的县城里,清理活人墓的工作还在继续;
大城市里,动辄十几万的墓地还在预约排号;
但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里来看,只要地球不毁灭,死的人总归越来越多,而土地是越来越少,总有埋不下的那一天。
按80岁的平均寿命算,到2030年,50年代出生的人将进入去世周期。从他们开始,我们大多数人将通过各种方式,回归大自然。墓这种东西,应该就自此消失了。
这么想想,50年后,我们可能就不用扫墓了,因为也没墓可以扫了,“扫墓”这个词恐怕也像是“万元户”一样,变成了历史的注脚。
但扫不了墓,我们可以扫码啊。直播参加追悼会,扫码看生平,网上祭扫,转发朋友圈,还能为亲人集纸钱。
别笑,民政部专门发了一个《“互联网+殡葬服务”行动方案》,明确要求:
到今年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要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
死无葬身之地,不再是一句骂人的话,而将是一个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那一座城合作咨询QQ:3256736117 / 3794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