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共赢与零和

    带班主任,有一个困难是很多人都不曾预料到的,就是和家长之间“共赢关系”的建立。在现在“老师名誉”屡受质疑的背景下,班主任已经无法天然得到家长“统一战线”的承认了。由此产生了各种家校沟通的问题,甚至可能会让家长丧失信任,以至于产生了“零和”的思维模式。

    昨天,毕业了的学生找回来,想要在高三的课堂上旁听一下,备战成人高考。

    这是个给我感官很复杂的孩子。

    人品没问题,也很可靠,三观正派,处事稳妥。在很多事情上,是一个有担当又有责任感的男孩子。也参与过学校学生会的工作,为人处世也很成熟有礼。

    但是为什么说感官复杂呢?因为他的家长给我的感觉则完全不同。

    无论是打电话也好,遇到聊天也好,总觉得话里透露出十分的不信任。例如,毕业后电话联系时发现他父亲为他报了个函授班。彼时,他尚不在当地,也无法参加考试,以我对函授班的了解,这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便多问了两句。

    但他父亲不愿多说,好似托了很大的关系才进了这个班级,生怕我这个“外行人”坏了好事,生硬地结束了这个对话。

    由于在这件事情上他表现出的不信任实在太过强烈,以至于我印象深刻,直到今天还仿佛能够体会到当时的惊愕。

    当时之后,我审视了自己很久。

    我是一个如此不值得信任的人吗?

    我是否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某些时候没能够完成一个老师应做的事情,以至于失去了家长的信任呢?

    是否是我当时处理“钱不见”一事上未能做到公正公平呢?还是在班干部的安排上有失偏颇呢?

     仔细思量,其实自己在班主任事情做的许多事情都没能达到“合格”线。便是想照搬他人的做法,也因为自己缺乏底气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也无怪乎家长会因此产生了“零和”的对话模式。

    而当这一模式产生之后,家校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在学生的管理上,教师不仅只能孤军奋战,甚至可能还要在学生的“挑唆”下,与家长发生争吵。

     因此,在班主任的管理中,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维护对象”。

     日常的学生情况沟通、解决家长一些难题、给学生一些职务以显示关注,都是一个维护家校关系的好方法。重要的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指责“对方”,这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也会触发对方的反抗机制。

     当然,对于新手班主任来说,有的时候光是学生大大小小的杂事已经是心力交瘁,更是无力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同时,一样米养百样人,有的时候并不是老师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家长自身的生活环境,也可能是他们以前的经历带来的不信任感。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班主任就需要用更多的心力来证明自己是“不同”,以赢得家长的信任。

     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班主任要认识到家长不想在小孩子面前做“坏人”,这种心理是原因也是结果。因此,强迫家长做“坏人”,家长也会产生情绪和逆反心理。最好让家长做一个“杀手锏”,只摆着不轻易动用,反而强调教师的威严和规则意识,是较好的处理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