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功过成败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的,这两天为了准备「产品家3期」的案例,又翻出了如上这张图来看。
字看不清,是我故意模糊掉了
那是2016年5月10号阿里日的时候,我回园区遛弯,正好阿里的总参谋长曾鸣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回顾整个淘宝的发展逻辑,因为我写过《淘宝十年产品事》,于是,就直接被拉去会议室加了两个小时的班,当然,收获满满。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是一年多,分享一点这张图里的历史和我的体会给大家,时过境迁,记忆可能有偏差,欢迎纠错。
人过留名
2003年
非典时期,淘宝成立,买的IT系统,有最简单的交易功能(拍卖、一口价;商品系统和交易系统是混在一起的,这意味着你50块卖了一本书,然后想卖45,对不起,只能再发布一个宝贝……3年后才有一个名字土到爆炸的大项目——宝贝和交易分开),有论坛。
商品搜索的结果按照上下架时间排序,主要考虑公平,让卖家们都有机会曝光(早期,商品数是最关键的指标,所以要让更多的卖家愿意玩,而买家端的流量主要靠花钱在中小站长手里买,而愿意尝鲜的买家对网购这种新鲜事物的宽容度也比较高)。
有最原始的评价体系(不分买卖家角色啊,摔;拍下就可以评价而不是成交之后啊,捂脸……)。
下半年开始有了担保交易(支付宝的前身),为了解决买卖双方不信任的问题。
2004年
两个大杀器,旺旺(与ebay的email沟通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永远不要低估「亲包个邮呗」的力量)与支付宝(十几年后,它慢慢变成了比淘宝想象力更大的蚂蚁金服)出现了。
「我的淘宝」出现,一个产品里有「我的」模块,是用户与产品产生情感链接、增加粘性的开始。
为了平衡商品流量的公平与效率,出现了「橱窗商品」,即卖家可以给自己的部分商品打标加权,可以在搜索结果里排前面一点。而淘宝通过给不同商家多少不等的「橱窗位」,找到了一个宏观调控流量的好手法。
2005年
商品数量已经多到需要仔细研究怎么分类了,「类目+属性」的商品管理体系出现。这本质上一个是分类,一个是Tag,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当时能想到用两套体系来描述一套商品,实属不易。
评价体系重大升级,终于把卖家评分与买家评分分开了。
开始思考物流快递的事情,「四通一达」的说法走上历史舞台。
烟花一般的演化
2006年
这一年,在B端做的事情明显更多一点,为了帮助卖家成长,成立了「淘宝大学」,为了让卖家互助,成立了「商盟」,为了分层高端卖家,第一个版本的淘宝商城(和后来的天猫远远不是一回事)已经有了。
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做了第一次的商业化尝试——「招财进宝」,类似百度的竞价排名,但因为卖家的群体反对又下线(以后淘宝还将经历好多次卖家的群体事件)。
搜索排序方面,榨取买家智慧的「人气排序」作为重要的因子上线,这背后需要的是数据的积累。
终于出现了「购物车」这个产品,将来淘宝引以为傲的「营销平台」都得依赖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满500减200」必须要通过购物车来合并商品订单。
2007年
阿里和中国雅虎的交易已经过去2年,雅虎的业务没怎么起色,但对淘宝贡献巨大。一是搜索技术撑住了数据量暴增的商品,二是广告技术成就了淘宝后来最大的利润源(雅虎直通车,P4P效果付费)。
卖家越做越大,除了「开源」导向的营销需求以外,还出现了「节流」导向的管理需求。于是,阿里软件诞生了,而我做的淘宝卖家管理软件也第一次和整张大图发生了关联。
淘宝流量越来越多,尝试分类目运营,淘宝首页主导航展示了各个类目(后来被调侃为从导航能看到公司组织结构),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况将一直交替。
2008年
各种广告盈利都开始出现,CPS的淘宝客,CPC的直通车(那会儿叫阿里妈妈)。
「秒杀」这种玩法第一次出现,之后成为一个通用词,我在2011年负责淘宝商城三周年活动的时候,也与「秒杀客」们斗智斗勇过一阵子。
淘宝渐渐意识到,只靠自己服务卖家是不够的,于是出现了平台思维,第一个比较成型的是「商户平台」,出现了旺铺、装修市场,TP(taobao partner)的概念。
「分销平台」上线,试图把2C的淘宝与阿里起家的B2B整合。
淘品牌是中小卖家们的一次升级亮相,未来与他们竞争的将是真正的各种大牌。
社交之心(当时叫SNS)萌芽,第一波是旺空间、淘江湖……后来的故事你们更清楚。
底层重构,五彩石,淘宝商城的先进架构供养淘宝集市,我的前老板之一,凭一己之力调动半个淘宝的技术资源,搞定此事。
2009年
钻展、卖霸等品牌广告、展示广告出现,也许和卖家的越来越大有关(越小的卖家越需要小额按效果的卖货类广告,越大的卖家越能接受大额打品牌的广告)。
淘江湖没了(基于旺旺的旺空间因为太雷同,直接消失,而其母体「阿里软件」被一拆三,其中一部分将在7年后成为阿里股价的新支撑——阿里云),孵化出聚划算。
第一次双11,5000万交易额,已然震惊,谁能想到第二年将近20倍到9亿多,6年后2000倍到1000亿左右。
试用中心上线,各种流量运营的玩法。
量子恒道(也是雅虎的遗产)等数据产品被重视,体会到数据的力量,卖家也需要数据。
物流快递相关功能开始发展(4年以后才成立菜鸟)。
2010年
正式提TOP(taobao open platform),有应用市场、服务市场、ISV的概念。淘女郎也算是平台思维下的产物。
亲历淘宝商城的十月围城,文二西路古翠路口的西湖国际楼下危机四伏,上班都要走后门。
移动时代开始,手淘(iOS版本是「赛马」的招标项目,而三年后我将负责「赛马」)、手机旺旺上线。
淘宝拆分:淘宝、商城、一淘,特别精妙的一个布局,因为看到了B2C的趋势,所以用商城和一淘做对冲,如果商城成了,一淘则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真实的历史走向),如果商城没成,则一淘要起到流量入口的作用——作为「比较购物」平台,拦在诸多B2C商城之前。
汇金、营销平台等淘宝后台系统越发强大,当然这是外人无法看到的。
双12像双11的影子一样出现。
阿基米德排序,动流量分配的事情,虽然慎之又慎,但又是一次群体事件。
2011年
M-TOP上线,手机端也积极平台化。
年末,淘宝商城改名天猫(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内部的每个人也都很懵),逐步拉品牌商入驻。
……
2012年
聚石塔,让商家用上阿里的各种基础服务和能力。
千牛,手机端的商家管理工具。
Control到Enable,想做万亿级别的Market Place,控制已经不够了。
……
2013年及以后的事情,还在5年内,暂时就不说了。
聊完,和教授拍照留念
最后,曾教授把淘宝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03-2007——0到一千亿(年交易额)
2008-2010——一千亿到一万亿
2011-now——一万亿以后
而每个阶段里战略调整,都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平衡,内部与外部、公平与效率、卖家与买家……
最后都是在找平衡
更多的故事,有三个办法了解:
- 想花一个小时听故事的,可以留言,人多的话我去知乎开个Live;
- 想买本书自己看的,去买《淘宝十年产品事》,只不过那是我2013年的理解;
- 参加「产品家3期」,我会和大家说更多的故事与启发。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