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法工作直面矛盾纠纷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困难与挑战如影随形。从复杂的信访积案到新型的网络犯罪,从有限的治理资源到多元的群众诉求,每一项困难既是对政法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考验,更是锤炼能力、创新工作的契机。基层政法党员干部面临的困难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和时代特征,只有精准把脉困难的类型与本质,才能找到转化机遇的突破口。能否将困难转化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树立辩证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创新工作方法,在破局攻坚中展现政法铁军的使命担当。
以思维转变为先导,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把困难变机遇的前提,只有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才能在困难中发现机遇的“闪光点”。一是用“底线思维”守住机遇的“安全线”。面对矛盾纠纷激化、突发事件处置等风险型困难,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建立风险研判、预警、处置全流程机制。例如,针对信访积案,可通过“清单化管理+动态化跟踪”,对潜在风险点提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既守住了社会稳定的底线,也积累了源头治理的经验,为建立长效矛盾化解机制奠定基础。二是用“系统思维”整合机遇的“资源池”。针对治理资源分散的困难,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大政法”协同治理格局,以“平安建设”为纽带,整合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信访办等力量,在乡镇设立“政法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矛盾联调、案件联办、服务联动”,有效解决“多头跑、重复办”的问题,创新基层政法服务模式,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用“创新思维”激活机遇的“新动能”。面对新型犯罪挑战,要敢于突破传统侦查模式。比如,针对电信诈骗案件取证难的问题,主动与互联网企业、银行建立“反诈协作联盟”,通过数据共享、技术赋能,实现了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警、事中拦截”的转变,不仅降低了案件发生率,还探索出一条“科技+反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从“本领恐慌”到“能力过硬”。困难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提升能力的“练兵场”。基层政法党员干部要将解决困难的过程转化为补齐能力短板、增强专业素养的过程。一是在化解复杂矛盾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面对多元利益诉求的矛盾纠纷,要放下“官架子”、走进“百姓家”,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律、摆道理,通过面对面沟通诉求、协商解决方案,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在打击新型犯罪中提升“科技应用能力”。针对智能化犯罪,要主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技术侦查和数据分析能力。可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办案”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运用科技手段办案的能力。三是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果断决策。基层政法党员干部可通过参与模拟演练、复盘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升风险预判、现场指挥、协同处置能力。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从“短期治标”到“长效治本”。把困难变机遇,不能停留在“一事一解”的层面,更要通过机制创新,将解决困难的经验转化为长效制度,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机制、防范一类风险”。一是可定期梳理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形成“困难清单”;针对清单中的问题,成立由党员干部牵头的攻坚小组,制定“攻坚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攻坚任务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将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二是完善“容错纠错+正向激励”担当机制。面对改革创新中的困难和风险,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一方面,明确容错清单,区分“为公失误”和“为私犯错”,让干部放下“怕出错”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将攻坚克难的成效纳入考核评价,对在解决重大困难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表彰奖励。三是构建“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共治机制。针对治理资源不足的困难,要跳出“政法单打独斗”的误区,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缓解政法力量不足的压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政法党员干部把困难变机遇,根本在于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政法初心,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化解矛盾纠纷,还是打击违法犯罪,都要站稳群众立场,把困难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提升治理的“着力点”。同时,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困难、善于破解难题。在困难面前,不回避、不退缩、不推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在破局攻坚中展现政法党员干部的先锋本色。
新时代新征程,基层政法工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将更加复杂多元,但机遇也蕴藏其中。只要基层政法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辩证思维、提升过硬本领、创新工作机制,就一定能在困难中捕捉机遇、在挑战中开创未来,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基层力量。